7月2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激发社会活力,推动有效投资稳定增长。调动民间资本积极性,为各地民生项目建设赋能,可保障各地民生项目建设资金来源。会议强调,一要深化投资领域“放管服”改革,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二要有效保障在建项目资金需求;三要对接发展和民生需要,推进建设和储备一批重大项目。近期由国投信达(北京)投资基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投信达集团)协办的“中国政信发展论坛”上,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院长安秀梅表示,政府通过合理地开展政信金融活动,不仅能有效弥补在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还能间接促进政府信用的提升。
放管服激发政信金融服务投资领域的潜力
“政府信用”简称“政信”,是政府与公民和各类组织形成的履职践约、守法守规的关系,以及支撑这一关系形成、存续和发展的能力、资源、制度、文化、环境社会体系和实践业态。安秀梅指出,政信金融是以政府信用为核心和主体的一种金融模式和金融实践活动,它是政府为了履职践约、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推动经济发展而开展的所有投融资与建设活动。它是在基于政府信用为核心的履约主体,围绕相关法规与监管机制、金融行为、项目管理与运营实务等形成的复合性实践。
政信金融能否在经济活动中达到良好的效果取决于政府信用体系建设,取决于各地对民间资本的政策倾向。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政府自身革命,是推动政府职能深刻转变、极大激发市场活力的战略举措。近年来,各地政府为激发民间资本的积极性,转变政府管理方式,提升政信服务能力。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逐渐转变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逐步形成“政府保运转、金融促发展”的格局。现在政府治理逐步规范,民生项目投资有法可依。
政信行业发展至今,经历了一个逐步摸索、逐步创新、以及逐步规范的过程。行业发展至今,形成了规模数十万亿的政信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规范化发展正成为政信行业的主旋律。作为国内唯一以政信金融为主业的首家政信金融服务集团,国投信达集团专注一件事,以政信金融服务政府普惠民生,助力各地政府经济发展。积极为地方民生发展做贡献,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民生工程,保障项目稳健合规发展,切实化解地方政府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产业问题,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成为了业内公认的“政信第一家”。
全要素资源搭建政信项目建设资金桥梁
会议要求,激发社会活力,推动有效投资稳定增长。保持适度的社会融资规模和流动性合理充裕,有效保障在建项目资金需求。督促地方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对必要的在建项目要避免资金断供、工程烂尾。
国投信达集团作为国际政信金融深化服务专家,国投信达调动全要素资源,为政府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成为连接资金与项目,海外与国内,政府、智库、各类PPP产业机构的立交桥。在重庆、四川、云南、成都、广西、山东、贵州、山西等多省市与当地政府达成合作,成立相关PPP项目投资机构与项目公司,逐步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投资。国投信达集团积极帮助地方政府盘活存量资产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速了地方经济繁荣发展,提高了地方就业率,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回升。为民生项目架起资金桥梁,推动各地经济建设转型不断升级。
优化顶层设计对接经济发展和民生需要
会议强调,要对接发展和民生需要,推进建设和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统筹兼顾,真正符合民生需求的顶层设计,才能推动各地经济发展,才能推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
作为国内最早开展政信业务的集团公司,国投信达战略支持国内首家政信研究院创设,即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国投信达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度的理论指导相结合,以政信第一人的实力赢得业界的认可。在与地方政府合作过程中,国投信达利用智库资源,为政信产业和引入第三方的专业投研及权威顾问服务,为集团业务发展提供前瞻性理论指导,为地方政府提供高水平的专家咨询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最优顶层设计指导。保障各地经济建设真正能与民生需求对接,为各地百姓增添福祉。
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生建设成为各地头号工程,政信金融既能保障民生建设资金来源,又能为其建设提供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建立优良的投资环境有助于吸引更多优质资本投入到重大意义的民生项目建设中,为民生建设增添持久动力,惠及各地百姓。
焦点新闻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未知)等(非焦点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15922557075(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QQ:1579130097 邮箱:1579130097 @qq.com
如未与焦点新闻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