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轮新政以来,监管层对P2P行业的合规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无疑加快了网贷平台上线银行存管系统的速度。2016年11月25日,民贷天下与浙商银行合作的网络借贷资金存管项目正式投产。
据了解,该项目上线后,将真正实现平台用户资金与平台运营资金全面隔离。这意味着,用户资金从交易之初就只在银行体系内运转,可有效地避免被平台任意挪用的风险。自此,民贷天下将成为《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发布后,全国首批完成银行资金存管的互联网金融平台。
民贷天下CEO陈挺表示,“浙商银行的创新性和互联网性与我们民贷的创新稳健相契合,这是我们选择浙商银行的首要原因。”
合规关键
今年以来,新近出台的网贷行业监管细则颇为严苛,尤其是对银行存管的要求,从8月1日出炉的P2P网贷信披标准征求意见稿,到10月13日,“一行三会”联手17部委正式下发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均有涉及。
不过,目前上线银行存管的平台并不多。据网贷之家数据,截至10月24日,全国2270多家正常运营平台,正式上线银行存管系统的平台仅63家,不足全部平台数量的3%。
民贷天下资金存管项目上线后,每位用户都能开通独立的浙商银行存管账户,在资金存管模式下,每笔投资行为均需由用户发起交易指令,银行按照指令进行资金划转。
选择与浙商银行联手合作,在民贷天下CEO陈挺看来,“与浙商银行进行资金存管业务合作,是双方基于专业、规范的运营管理优势,进行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浙商银行拥有专业、规范的金融业务管理流程和高安全等级的银行账户系统,可为广大投资人的资金安全保驾护航。”
真正的存管
从监管层的具体要求来看,网贷平台若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存管并非易事。
事实上,早先在P2P行业内被广泛采用的是联合存管模式,即银行负责用户账户监管和资金存管功能,第三方支付担任技术辅佐,提供资金结算及所需的终端设备。
而据南都早前报道,8月中旬,银监会向各家银行下发了《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征求意见稿)》(下称“指引”)。业内人士指出,该“指引”披露的相关要求,基本上对联合存管模式判了“死刑”。尽管“指引”仍未落地,但网贷平台的银行存管模式已然走向“正规化”。
据民贷天下相关负责人介绍,民贷天下依托的浙商银行“网络借贷资金存管系统”,是按照法律法规履行开立资金专用账户、资金保管、资金清算、账务核对、信息披露等要求,并通过全程电子化的系统对接方式,为网络交易平台及其用户提供资金存管服务,确保客户网络借贷资金和网贷机构自有资金分账管理,更安全地保护客户交易结算资金。
据了解,浙商银行于去年10月正式发布“网络借贷资金存管综合服务方案”,主推符合监管要求的银行存管模式。银行存管是指P2P平台的客户在浙商银行P2P存管系统开立或指定存管账户,通过存管账户办理充值、投资及提现、划拨等交易的一种存管模式。浙商银行资金存管系统具有五大特色:第一,账户体系合规。平台自有资金账户和客户资金账户分离,为每个投资人开立存管账户,规避资金池风险。第二,支付通道多样。资金存管系统后端支付通道支持上百家银行资金结算,方便客户资金快速周转。第三,业务功能丰富。除基本的充值、投资、放款、还款、提现等功能外,还支持债权转让、自动放款、现金券、加息券等特色功能;同时,支持PC端和手机app操作。第四,资金增值便利。存管账户支持购买该行增金宝产品,最大程度提高投资人投资间隙的资金收益。第五,风险控制严谨。建立P2P资金存管风险监控系统,当存管的项目、借款人、交易资金等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进行风险监测和控制。
2016年8月,银监会下发了《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征求意见稿)》,其中第十四条提到,“存管人(即银行)不对网贷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若因委托人故意欺诈或数据发生错误导致的业务风险,由委托人承担。”第二十条要求,“存管
人担任网络借贷资金的存管人,不应被视为网络借贷交易以及其他相关行为提供保证或其他形式的担保。存管人不对网贷资金本金及收益予以保证或承诺,不承担资金管理运用风险,投资人须自行承担网贷投资责任和风险。”浙商银行提供的资金存管服务方案严格遵照监管要求,以实现平台、用户资金分离为主旨,履行客户资金监督为责任,不为平台交易提供任何形式的增信与背书。
有业内分析人士指出,资金存管项目的上线标志着民贷天下在保障用户资金安全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这种资金存管合作模式也将为整个网贷行业带来样板式探索,无论是银行侧的监管体系、平台侧的用户管理,还是两侧共担的底层技术结构,都为未来的资金存管合作设立了一整套标准,起到引领行业走向良性发展的作用。
民贷天下CEO陈挺强调,“未来,民贷天下全力支持政府的行业新规,继续坚持走合规发展道路,在肃清行业乱象、促进互金行业合规转型的过程中承担更重要的责任。”
焦点新闻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未知)等(非焦点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15922557075(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QQ:1579130097 邮箱:1579130097 @qq.com
如未与焦点新闻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