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韦本辉研究员和其团队原创重大农业技术成果
□ 徐国信
“陕西省富平粉垄小麦亩增121.37公斤、增幅29.9%”“粉垄技术新疆改良盐碱地棉花增产近五成”“袁隆平出席超级杂交稻粉垄栽培示范课题开工仪式”……猛料十足的标题,撩拨心弦的情节,这些频频出现的涉农新闻事件,让人们从中记住了韦本辉和“粉垄技术”这两个特定称谓。
乍闻“粉垄”二字,颇有浪漫主义气息。殊不知,为了这项农业技术,韦本辉和他的科研团队夙兴夜寐奋战九载。韦本辉是广西农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淮山药)首席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他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学求索精神,创造了4项世界第一或国际领先成果。2015年他被广西推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被《人民日报》刊文称为“站在泥土上的科学家”,还被人誉为“粉垄之父”“薯王”等。
所谓粉垄技术,是一种回归自然,充分利用土壤、水分、氧气、光能等自然资源促进农业增产、生态改善的“农耕升级版技术”。该技术根据不同作物种植对耕层深浅的需求,一次性将耕层土壤均匀粉碎,比传统耕作加深1倍或1倍以上且不乱土层,达到种植(播种)要求。
近日,韦本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粉垄技术可以“四两拨千斤”,撬动地球表面土壤深度,活化资源,有望拓宽利用盐碱地、退化草原和间接利用江河水体等而实现农业资源总量大幅增加,开辟一条“农业资源良性活化+耕地深层耕作(旱地30厘米~40厘米、稻田26厘米~30厘米)+良种化+适量化肥农药+适量水利灌溉+江河水体养鱼” 的绿色农业发展新途径,部分替代现行“耕地浅层耕作(平均深16.5厘米)+良种化(杂种优势利用)+化肥农药(平均数倍高出世界)+水利和地下水灌溉” 追求作物单产提高的农业发展模式,确保粮食和生态安全,具有多重效益。
——有力支撑大国粮仓战略。粉垄技术经过21个省20多种作物应用示范已被证明:在化肥农药、灌溉用水、人工投入等“三不增投”情况下,各种作物增产10%~30%(多个省区的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23个点专家测产,平均增幅达25.48%),提质5%,保水1倍,粉垄耕作一次之后2年~3年可持续增产,比较效益可达20%左右。若应用全国10亿亩耕地,以平均年亩增80公斤~100公斤计,可年增粮食800亿公斤~1000亿公斤,可多养活2亿人~3亿人;可增贮天然降水水资源300亿立方以上,不仅缓解我国水资源不足,还能补充地水资源。
——有力保障食品安全和“健康中国”。众所周知,危害食品安全的根源是土壤污染,而土壤污染的重要“元凶”是滥用化肥和农药。由此引发的“病从口入”的现象不胜枚举,甚至有人罹患癌症、不孕不育等重大疾病和疑难杂症,给人留下终生遗憾。而粉垄技术的嵌入,利用农业资源总量和优质食物来源总量及可利用水资源总量增加之时,可对现有“化学农业”生产模式的化肥、农药等施用量总体减少20%~30%。这无疑对保障食品安全大有裨益,并给力于我国“十三五”规划中的“健康中国”战略。
——有力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粉垄的一大特色是深松深耕,区别于传统上推行的保护性耕作的免耕、浅耕,而后者存在天然降水难以入土、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增加土壤氨氮、地下水大量抽用等弊端,导致土壤变脆、无粘性。韦本辉分析,土壤在地面无覆盖物、作物苗期或空气干燥条件下,遇风刮动即能变成尘泥,华北、西北、东北和华东地区大面积的耕地都能扬尘,在气候条件下,这便演变成了雾或雾霾。“现在雾霾横行,被千夫所指,其成因备受注目。在我看来,雾霾成因又怎没有大量耕地土壤尘化作用的‘重大功劳’。让农业农耕回归自然,恐怕才是治霾的科学出路。”
韦本辉的目标是:让人类嘴巴吃好(食物充足安全),鼻子闻好(空气新鲜),眼睛看好(青天白云)。最终实现干旱、涝灾、寒害减少,被污染的土壤、水体和被残害的自然生物种类和数量逐渐恢复生机,让气候变暖问题得到缓解……
据了解,粉垄技术的一个重要载体是粉垄机,韦本辉与广西五丰机械公司联手攻关,首创“自走式粉垄机械”。
2016年7月,张洪程、荣廷昭院士等11位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评审粉垄技术,认定是“一种农业增产、生态改善技术,建议加快在全国推广应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评价粉垄技术是“革命性技术”,提出“可在全国推广”,并亲自给农业部写信推荐粉垄技术。
焦点新闻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未知)等(非焦点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15922557075(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QQ:1579130097 邮箱:1579130097 @qq.com
如未与焦点新闻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