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2015年的创投狂潮和2016年的资本寒冬后,2017年,中国创投的关键词总结为2个字:「回归」。
一边,回归热闹。
小风口不断,人工智能领域集体高潮。相比之前的“投资人很谨慎,创业者很紧张” ,显然,2017资本市场相比创业活跃了很多。人工智能与消费生活、机器人、教育及汽车交通五大领域投资热度持续上升。过多的资本追逐有限的标的,造成了暂时的泡沫,新零售、共享经济、无人业态等领域热钱不断涌入。
与此同时,资本的集中化成为今年创投市场最典型的特征之一,表现为:平均融资额上升、资本向后期轮次聚集及行业与项目的集中,时间窗口进一步缩小,泡沫挤出效应明显,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垄断的意义与价值持续放大。
一边,回归理性。
热闹是属于少数人的,多数人只是围观的吃瓜群众。创业将逐渐回归商业本身,商业的本质是赚钱而不是竞争,补贴模式被资本看淡,多数移动互联网企业进入市场清理和优胜劣汰阶段,没有盈利模式的企业倒闭浪潮初现。
投资人越发理性及务实,早些年资本集中在一些概念领域的现象应该很难重演,随着商业模式创新完结,科技创业将成为下一阶段主要特征。互联网之后,信息产业将迈入物联网及人工智能时代,这是不可逆的路径。
本报告详细梳理2017年整体创投情况,并结合定性定量方法对未来的创投趋势及风口行业进行前瞻性分析。本报告主要从市场回顾、融资情况、行业解析、资方打榜四个部分为您解析创投行业的2017,旨在为关心创投的相关人士盘点过去一年的创业生态,以及为投资人寻找下一个优质赛道及标的、创业者找寻入口及资源提供一定的参考及支持。
2017中国创投行业十大看点
1 前景看好
虽然资本寒冬的呼声不断,但某种意义上是对前期投资过热的理性回归,市场通过资源浪费来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长期来看,风险投资行业的前景依然广阔。金融、产业和互联网三者互为工具,目标是为了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2 资本转向
2017年人工智能与消费生活、机器人、教育及汽车交通五大领域投资热度持续上升,投资人越发理性及务实,早些年资本集中在一些概念领域的现象应该很难重演,随着商业模式创新完结,科技创业将成为下一阶段主要特征。
3 资本集中
资本集中化趋势渐显,体现在平均融资额度上升、资本向后期轮次聚集及行业与项目的集中化。资本认可的细分赛道中的头部项目能吸引到不成比例的融资金额,马太效应明显,垄断价值持续提升,时间窗口进一步缩小。
4 巨头扩张
巨头在完成基础性连接以后,凭借资本和流量不断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扩张,进行跑马圈地,进一步巩固城池。能避开巨头只存在两种可能:一是掌握核心技术,建立技术壁垒;二是把模式做小做深,形成单品优势
5 机会尚存
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受内部技术及外部经济双重驱动,互联网发展进程中仍不乏大小机会,如商业模式创新、线上线下融合、传统企业+互联网、内容及品牌崛起等。但无论是时间窗口还是企业数量都存在一定限度。
6 现金为王
资本与创业相互对应,在寒冬期,补贴模式被资本看淡,越是现金流好的企业就越容易获得融资,最后的毛利将决定企业定价权,烧钱补贴政策或难以为继,创业将逐渐回归商业本身。企业要相应调整发展策略。
7 倒闭浪潮
起跑、自由竞争、市场清理及垄断为互联网企业四大竞争阶段,商业的本质是赚钱而不是竞争,到最后势必形成很强的泡沫挤出效应。多数移动互联网企业已进入后两个阶段,未来或将有一大批早先过度创业的企业面临倒闭。
8 地域竞争
城市创业竞争火热,北上深依旧领跑,杭州、广州紧随其后且杭州新成立项目数已超过广州,第二梯队中,成都脱颖而出,逐渐向杭州和广州靠拢,南京新成立项目数较多,武汉则发生了较多的投资事件。
9 热钱战场
消费生活和体育两个领域在历史融资中平均融到下一个轮次的时长最短,不到11个月;而医疗健康、工具和旅游项目需要融到下一轮的时间最长。共享经济、新消费则是热钱流入最多的领域。
10 退出表现
在行业退出数量排名中,企业服务以21%的占比位居第一,排名前3的行业占退出总量的48%。退出金额占比中,金融以20.1%的占比位列第一,其次是企业服务,排名前3的行业占总融资额的54%。
2017年创投关键数字
整体投资大环境较同期相比呈下降趋势,但单笔平均融资额上升48%,反映出一级市长资本愈发集中。
并购仍为主要退出方式,同比去年有所下降,此外,近年来推出的一系列与IPO相关的政策增加了公司上市数量。
2017年备案的股权及创业私募基金数量达到2.76万支,总募集额度已经超6.93万亿元。
市场回顾: 寒冬延续、空间尚存
1 项目成立数:商业模式穷尽,创业增长乏力
TMT行业创业公司成立数量急剧下滑,2017年成立数量不足万家,同比下降64.2%。
互联网红利的消失、商业模式的穷尽、巨头的围追堵截、资本的理性让创业寒冬愈发寒冷。
中国的风险投资还存在很大发展空间,可以从金融、产业、互联网三个角度去理解。虽然寒冬的呼声不断,但长期来看,风险投资行业的前景依然广阔。资本寒冬某种意义上是对前期投资过热的理性回归,过多的资本追求有限的标的,会造成暂时的泡沫和浪费,其实这也是市场的逻辑,市场通过资源浪费来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但投资回报率的拉低是一定的,一旦竞争加剧,结果只能是价值洼地的填平,从赚取高额回报趋向社会平均利润率。金融、产业和互联网,从投资的意义上而言,三者互为工具,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2 互联网巨头:崛起与陨落
2017年在前半年还能依稀可见乐视与旗下项目的巨额融资;在后半年可以看见消费生活及汽车交通的募资大战,在年末依稀可见人脸识别等人工智能公司的超20亿融资情况。
在大笔融资的背后,是长期融不到资的巨头陨落。凡客、豌豆荚这些在垂死边缘苦苦挣扎的老独角兽已经淡出了大家的视野。随着寒冬的袭来,创业融资变得日益困难,泡沫的挤出效应在增加,企业估值将开始回归理性。
以BAT为代表的生态链型企业会日趋稳固,地位无可撼动,但从互联网三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的历史经验来看,未来还会诞生巨型企业。细分领域的平台型企业同质化竞争会非常激烈,必须迅速做大,否则会陷入无休止的竞争消耗,最终走向合并,进而形成入口垄断。
3 项目轮次:举步维艰的融资,千分之一的成功
在TMT近3万家获得早期融资的项目中,仅有千分之一的概率能够退出。虽靠后期项目更易退出,但仍不足6%。项目融到下一轮的比例在30%上下,融到A轮较为容易,B轮和E轮及以上是两个分水岭,从前一轮进入到这两个轮次的比例在20%左右。
互联网市场经过四个竞争阶段:起跑阶段、自由竞争、市场清理及垄断,到最后势必产生极强的泡沫基础效应,资本的集中更是放大了这一效应。创业征途中,由于模式、资金、团队等原因就此止步的公司占据绝大多数,真正走到最后上市或被并购的企业少之又少。
4 细分领域:融资额度马太效应明显
资本集中除了体现在单笔融资额规模扩大、轮次后倾上,同时也体现在项目层面。共享单车领域,ofo小黄车和摩拜占据了60%以上的融资额;在人脸识别的100多家企业中,商汤科技和旷视科技获得了超过65%的融资额。
这一定程度上与互联网流量特性有关。互联网的流量呈现三大特征,分别是边际成本为零、马太效应及双边原则,流量在互联网上的行为表现是小流量追随大流量,越是人多的地方,人群就会不断围拢狙击,这样的结果就是造成了流量最终大集中。而互联网上的流量相当于利润,资本是逐利的,现在这个市场又不缺资金,越来越明显的一个趋势就是资金开始聚拢在头部公司,在一些资本认可的领域,行业的前两名可以拿到不成比例的巨额融资,马太效应十分明显。
融资情况:资本集中、趋向理性
1 融资事件总览
2017年共发生投资事件7376起,同比2016年下降41%;融资金额达4812亿,同比2016年下降13%。融资数量和融资事件总数虽有所下降,但单笔融资额度大幅增加,同比去年增加48%,说明优质项目易获得大笔融资,反映出资本愈发集中的趋势。
前期创业资本过热。主要原因有三个:一、移动互联网的确存在很大的投资机会,加快促进消费升级和行业重构;二、二级市场的兴起不断给一级市场加温,并购和退出成为常态;三、国家政策的鼓励,尤其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提出,推动了互联网创业市场的火热,再加上资本对利润的追逐以及对短期利益的偏好,更进一步加剧了资本市场的整体性狂欢。从资本市场的发生逻辑来看,资本过热之后一定会迎来下降,泡沫不会永远存在。但整体来看仍然存在机会。
2017年天使种子轮占比约49%,比去年下降7%;其他轮次的占与去年相比皆有略微的上升,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资本越发向后期轮次倾斜。
战略投资的明显上升,说明资本集中,大公司战略布局的加快。当前互联网领域的整体格局已经大致形成,BAT呈现三分天下之势,随着其触角的不断延伸,几乎所有细分领域的平台都被收入囊中。巨头的逻辑非常简单,在完成基础性连接以后,凭借资本和流量不断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扩张。
近6年来,退出数量保持持续上升的状态,退出金额在今年出现首次下降。
2017年共有635个项目退出,同比2016年上升16%;退出金额共2431亿元,同比去年下降17%。
2 不同类型退出情况
近年来,并购在退出占比中有下降趋势,但仍为主要的退出方式;主板、创业板的占比呈上升状态,尤其是主板上升趋势明显。并购同比2016年下降14%,主板同比2016年上升8%。
2016年以来,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政策,受国家政策影响,创业板体现出明显的创新活力,更多优质公司选择创业板退出。另一方面,说明优质的创业公司越来越多,有能力选择主板、创业板退出。
3 新三板挂牌情况
新三板挂牌企业在经历连续5年高速增长后,2017年迎来大幅下降。今年共有1388家企业登录新三板,同比2016年下降59%。
截至2017年11月末,新三板挂牌公司达11645家。随着挂牌企业数量突破1万大关,以信息披露为主的监管压力越来越大,监管不断加强,下一个阶段新三板挂牌难度将有所增加,以审慎监管为原则,证券公司将放缓对挂牌企业的推荐。
4 融资数量和融资额
2017年融资额排行中,汽车交通吸金1258亿,占全年融资总额的26%。投资事件数量排名中,企业服务以1835件位列第一,占全年总融资事件数量的25%。
在年度融资额前10名的投资事件中,汽车交通占了4个席位,其中滴滴出行以40亿美元、55亿美元的两次巨额融资事件位居前列。
5 融资事件数量
受今年投资事件数量整体下降的影响,与2016年同期比,除人工智能领域同比去年增加12%,其他领域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消费生活投资事件数量同比下降13%,下降幅度最小;工具同比下降69%,下降幅度最大。
投资开始趋向务实,很难再有前几年资本疯狂追逐O2O,P2P的现象,概念炒作开始逐渐失效。2018年资本市场的整体风格将更倾向于务实。相对应的,靠纯粹概念炒作的互联网公司将面临很大的困境,既没有现金流的支持,也没有资本的助力,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在增加。
6 退出数量和金额
在行业退出数量排名中,排名前三的企业服务、医疗健康、文娱传媒三个行业占退出总量的48%;退出金额占比中,排名前三的金融、企业服务、文娱传媒占总融资额的54%。
7 退出类型
各行业项目退出方式整体上以并购退出为主。人工智能、社交在今年发生的3起退出事件皆以并购的方式退出。此外,VR AR、旅游、房产家居、工具、教育、文娱传媒、消费生活等行业的70%的退出方式为并购;无人机领域有3起退出事件皆以上市的方式退出;硬件、机器人、企业服务、汽车交通超过60%的退出方式为上市。
8 行业融资额TOP5
9 融资事件地域分布
2017年的创投市场,北上深依旧领跑,杭州市、广州市紧随其后,其中北京市成立项目数和融资事件数均位居第一,杭州市新成立项目数已超广州市。
第二梯队中,成都市脱颖而出,逐渐向杭州市和广州市靠拢,其他城市则形成扎堆,南京市新成立项目数较多,武汉市则发生了较多的投资事件。
行业解析:势能驱动、资本转向
1 行业概览:新科技领域的冰与火
在2017年创业项目数整体下降的大环境下,人工智能、教育及消费生活成立数较同期相比下降最少,不超过60%;反观新科技的其他领域VR·AR、机器人及无人机则是较同期相比创业最冷的领域。
互联网发展历程中,有过多次“热情高涨—泡沫破灭”的轮回,其中一个原因是,在资本追捧的过程中忽视了商业的本质,资本的目标是逐利,而不是满足互联网用户的需求,将两个问题混淆到一起会导致资本的错误配置,给予一些项目过高的估值,从而能形成泡沫。从长期来看,错误配置的积累会导致产业自发调整,之前的泡沫越大,调整过程就越惨烈。
行业转手时间分布情况
消费生活和体育两个领域在历史融资中平均融到下一个轮次的时长最短,不到11个月。与大众认知一致,O2O、共享经济、新消费是互联网普惠众生之后商业拓展最火热的领域同时也是热钱流入最多的领域。
医疗健康、工具和旅游项目需要融到下一轮的时间最长,这些领域在2017年表现并不火热。医疗健康的产业链长、灰色地带多;工具变现想象力有限,重度依靠流量;旅游发生多次并购、垄断格局已定等因素牵制了融资间隔。
2 人工智能与消费生活的乘风破浪
2017年人工智能与消费生活两个领域热度激增,全年热度均值分列第一与第五。机器人、教育及汽车交通在今年也愈发收到投资人关注。反观金融、电商、VR·AR与社交整体下降较为明显;医疗健康在年中比较受到投资人青睐,热度呈倒“V”型趋势;
可以看出投资人越发理性与务实,早些年资本集中在一些概念领域的现象应该很难重演。整体来看,互联网创业的时间窗口和企业数量最终都是有限的,尤其是商业模式层面的创业,虽说目前的互联网创业更多还停留在商业模式层面,但随着模式层面创新的完结,大的机会就会减少,必将迈入技术创新的时代。
3 经济、技术助推消费迎来发展浪潮
经济的持续发展、技术的不断更新整体助推消费领域迎来发展浪潮。
消费升级:按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6500美金时,会发生消费大幅升级。
2016年,我国人均GDP达8123美元,将迎来消费结构的升级期。与今年热门的共享经济、新零售相比,消费升级的标签关注度以绝对优势排名第一。
新零售:随着移动支付普及,底层技术支持,线上流量的昂贵,三种无人零售业态获得资本的高度关注,资本加持,巨头入局。无人零售还未出现明显的梯队划分和关停倒闭潮,随着资本的推动,预计明年会出现市场的整合。
4 政策、消费助力教育焕发新活力
教育领域平均融资额整体呈上升趋势,今年表现良好,相比去年涨幅达139%。
教育领域的热度上涨主要是受政策和消费升级的影响。其中政策方面,K12教育领域持续有利好政策推出,消费升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1.80、90后作为第一代父母,更加注重素质教育;2.2019年第一代二胎年龄达到K12教育的门槛,教育需求将迎来第一波高峰。
其它细分领域中,相比机器人教育,编程教育更受关注;语言学习作为刚需继续保持活力。
5 底层技术革新引领商业模式变革
各类新技术领域的革新可预期,爆发还需一定时日。人工智能受投资人关注度最高,热度今年一路高涨,迎来行业第三次浪潮;VR·AR关注数第二,但今年热度持续下降,只在年末有Magic Leap的新产品出现,行业整体不火热;机器人热度在后半年上升较为明显,8月的全球机器人论坛带动了热度,而工业机器人在3C制造业的刚需应用场景也给创业者带来了关注度。
虽说现在互联网创业更多还是集中在商业模式创新、线上线下融合、传统行业+互联网、品牌与内容的崛起等,但站在更高角度统观信息产业的发展路径,互联网只是其特定阶段的产业形态,但不会是最终形态,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到人工智能,是一个不断泛化、拓展应用范围的过程。
行业分析之自助贩卖机
自主贩卖机运营商竞争五力分析
自助贩卖机融资情况分析
鲸准数据已收录133家创业型自助贩卖机企业,44家企业已获得过融资,其中87%的有融资的项目处于A轮前,说明自助贩卖机行业整体处于发展早期。
发展较为后期的友宝(新三板),天使之橙(B轮),甘来(B轮),三家的融资金额总和占整体的75%,但三家运营模式和商品品类各不相同,自助贩卖机其他更多细分场景和品类有待开拓,其他初创公司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行业分析之人脸识别
1、下游主要应用场景分析
2、人脸识别创业公司融资情况分析
从投资事件角度来看,自2011年开始人脸识别公司拿到第一笔融资,投资事件数量在2015年有了一个飞跃,在2016年达到高峰。在2017年最后的两个月内业界共发生了9起投资事件,明星公司商汤、旷世、云从相继披露的大额融资。随着更多国家和垂直领域巨头资金的加入,人脸识别的创业公司将获得更多资源进行业务合作与拓展。
大额融资与政府资金同时带来一定风险,资本追高估值会对企业带来的盈利上的压力;各类资本加入对股权和决策权的稀释也会成为公司发展路上的隐患。
3、人脸识别新入局者再掘金
风险:
A 巨头林立
在B端赋能产业时,易有产业下游向上布局技术的情况出现;在中游已有成熟的CV独角兽。在C端则有BAT拥有强大渠道、数据等资源。留给创业者的窗口期或不超1年。
B 人才稀缺
AI人才现多在大学期间被大型公司 “预定” ,巨头及独角兽利用自身品牌及实验室导师等资源吸引人才到企业实习。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招募人才有一定难度。
C 技术壁垒
虽头部公司人脸识别的认假率和拒真率、已经差距较小,但此项技术仍有较大壁垒。创业者较难进行技术创新,解决关键性应用场景
机遇
A 场景细分
创业者未来会更偏向对垂直场景的需求满足,巨头的加入会加速市场打开,减少教育市场的成本。技术应用的想象空间还很大,无论在格局还未落定的B端场景,互联网巨头无暇触及的C端应用均有一线生机。
B 人才裂变
中国在短期内AI人才季度紧缺,但在未来几年,优质公司将会释放出部分有经验的人才,落地实现更多项目。除此以外,部分公司在海外建立的实验室,可以吸纳海外人才研发。
C 技术开发
未来将有更多AI开放平台将较为成熟的技术开放给开发者。将技术与传统行业经验相结合,与新兴其他技术相结合,将会创造更多应用场景。
行业分析之STEAM教育
1 STEAM教育市场空间巨大,规模百亿起步
2 STEAM教育内容为王
内容是STEAM教育行业真正的核心壁垒,重内容才可以让企业稳步向前
• 对于用户来说,购买公司的产品付出的是巨大的时间、心理成本,产品的效果会在心态和情绪上形成强烈的反馈,这也是为什么教育产品容易形成负面效应的原因所在;
• 通过研发优质内容形成公司的特色,这是不能被模仿的,教育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做市场只能撑一时,渠道的力量终究会被别人所摸索到;
• 通过研发优质内容形成公司的特色,这是不能被模仿的,教育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做市场只能撑一时,渠道的力量终究会被别人所摸索到;
STEAM是一个具有快的互联网基因和慢的内容基因的行业
• 教育回归到本质是做教学内容,所有东西一旦和生产内容相关,那么势必会碰到一个不可规模化的因素,当内容呈每年10倍20倍爆发的时候,那么一定会是粗制滥造,因此做教育内容一定要慢下来
• STEAM教育的用户相对保守,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从不吝啬,只注重质量而不太在意价格;
• 互联网具有快速、规模化复制的基因,当拥有优质的内容的时候,教育通过互联网形式就可实现快速的复制和传播。
3 STEAM教育未来趋势
短期
Ø 政策的松动及资本的加持将进一步提升行业集中度;
Ø 会有两类公司受到资本的关注,一类靠产品标准化,一类靠精神领袖口碑以及很独特的产品的公司,类似于当年的学而思和新东方;
Ø STEAM教育将从一线城市拓展到二三线城市,使用在线和人工智能的方式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长期
Ø 将会出现两种最具希望的公司,一类偏硬件、一类偏软件。 首先会出现类似于乐高这样的公司STEAM教育天生和各种各样的IP相关,通过强化自身的整个IP,进而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链;另外则会出现一家类似于得到这样的公司,在内容供给上,做到精美且快速;
Ø 素质教育逐渐纳入基础教育的范畴,STEAM教育领域出现规范化的行业标准,整个教育培训形成完整的生态闭环;
Ø 人工智能将与教育将紧密集合,使用人工智能对教育资源的进行有力的补充,并提供更加科学化的教育培训,极大的提升教育培训的效率。
资方打榜:易募难投、巨头圈地
01 基金募集情况
截止2017年11月,中国已备案私募基金64633只,管理基金规模10.9万亿元,涨幅平稳;
截止2017年11月,已登记私募基金数量集中在上海、深圳、北京、浙江、广东(不含深圳)这五个辖区,合计占比达81%。
截止2017年11月,已登记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8294家,管理正在运作的基金31557只,管理基金规模2.28万亿元;
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12764家,管理正在运作的基金27560只,管理基金规模6.93万亿元。
02 机构投资轮次后移,战略投资比例增加
经历了2015年和2016年的投资热潮后,机构逐渐趋于冷静,投资早期轮次的比例逐渐下降,更倾向于投资后期轮次,B轮和战略投资的比例显著增加,并且因为大型玩家通吃的效应以及此类玩家逐渐重视自身的商业生态布局,战略投资的比例同样显著上涨。
03 明星机构-腾讯投资
2017年腾讯共投资了74个项目,从投资轮次分布来看,相比于2016年,2017年腾讯投资战略投资比例显著增加,逐渐加快自身生态的布局,从Q1至Q4,出手次数逐渐下降,后期轮次的投资数也呈下降趋势。
2017年腾讯投资了12个行业,主要投资的是文娱传媒、企业服务和消费生活,其中文娱传媒领域的投资比例远高于其他行业,达36%,这也与腾讯主要布局在文娱领域的战略相一致。
相比于2016年,腾讯对于硬件行业关注度明显上升,同时持续加大对企业服务、消费生活、文娱传媒和金融行业的投资比例。
2017年腾讯战略投资部分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