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报说明:
我国水资源特点是降雨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地区差异较大,北方缺水由来已久。为缓解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我国分东、中、西三条线路实施南水北调。
北京市位于中线工程的末端,境内南水北调工程包括中线干线北京段和市内配套工程两部分。2003年12月工程开工,2008年中线干线北京段建成并先期自河北调水入京,至2014年入京冀水超过16亿立方米。
2014年汛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将正式通水,每年将为北京带来10.5亿立方米甘甜的长江水,为城市解渴、助生态突围。
科普海报说明:
第一张:为什么调水
我国水资源特点是降雨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地区差异较大,北方缺水由来已久。北京的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02立方米,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下线,属于资源型重度缺水地区。长江水资源丰富,年平均径流量约为 9960亿立方米,入海水量约占径流量的94% 以上。而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线路远景规划年均调水448亿立方米,占长江径流量约为1/20。
2013年,北京市全年用水总量为36.38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9.09亿立方米,工业用水5.12亿立方米,生活用水16.25亿立方米,环境用水5.92亿立方米。
基于北京日趋严峻的用水紧缺形势,国务院批准提前建设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工程,利用河北省岗南、黄壁庄等四座水库向北京市应急供水。工程于2008年9月正式通水,截至2013年9月,北京已累计收水14亿立方米,对保障首都供水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张:水怎么来的
为缓解我国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状况,国家决定分东、中、西三线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起汉江丹江口水库陶岔取水口,开挖明渠,经河南、河北,基本自流到北京。总干渠终点为北京团城湖,全长1276公里。规划分二期实施,一期工程年均调水95亿立方米,2014年汛后通水;二期工程年均调水量将达130亿立方米。
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工程从房山北拒马河进入北京,经房山区,穿永定河,过丰台,沿西四环路北上至颐和园团城湖,全长80公里。除末端800米团城湖明渠外,主要采用管涵压力输水方式。北京年均可接收丹江口水库来水10.5亿立方米。
第三张:水怎么用的
为了保证南水北调来水“调得进、用得上”,北京市编制了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总体规划,构建了两大动脉、六大主力水厂、两个枢纽、一条环路和三大应急水源地的(简称“26213”)供水格局。北京市将形成本地地表水、地下水与南水北调来水“三水联调”的保障体系,主要水厂实现双水源供水。
南水北调来水主要用于城市生活和工业,将为中心城和新城20座自来水厂(总规模953万吨/日)提供水源,与北京市现有城市供水系统联网后,供水范围将达到6000平方公里,基本覆盖本市平原地区,涉及除延庆以外的15个区县。南水北调来水占城市生活、工业新水比例将达到50%以上,成为北京的主力水源。
南水北调工程还将连通北京五大水系,为密云等水库、城市河湖和地下水源地补水,加强首都水资源战略储备,改善生态环境。
第四张:保护与管理
为加强南水北调水质安全与管理,2012年,国务院印发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进行源头保水。2011年2月10日,北京市政府颁布实施了《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保护办法》,为南水北调工程保护与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为确保工程安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渠道两侧设水源保护区,北京段则采用地下输水管涵,全线封闭化管理,避免发生污染事件。
国家在丹江口水库和中线总干渠建立了完备的水质监测系统,北京市也采用了实验室监测、自动监测及应急移动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对水质进行严格监控,模拟水质变化趋势,进行水污染预警。同时,与市水务、环保、自来水、卫生、南水北调办、国家中线局、海委等部门建立联合水质监测预警机制,随时掌控水质情况。
第五张:八大技术创新
1、工程总体布置与首都城市规划相协调,贯彻环保、节地、节能的设计理念,实现有压与自流相结合的组合输水模式。
2、国内首次采用了直径4米的超大口径PCCP输水技术。完善了超大口径PCCP的设计理论体系,研发了相应的设计、制造、安装及安全评估技术。
3、国际首例在城市快速路下复杂地层中,采用浅埋暗挖施工工艺的,距离最长的大规模输水隧洞。
4、国际首例大直径压力输水隧洞,近距离安全下穿正常运营的地铁车站。
5、设计建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大流量、高扬程、高变幅、高效率城市供水泵站。
6、构建国际首个大型城市水源供水环路,实现多水源互联互通。
7、将防洪水库改造为调蓄水库,拓展了水库功能,缓解了供用水矛盾。
8、将南水北调终点延伸至密云水库,实现水源供给丰枯互济,扩大南水北调供水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