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血管方面,有个概念过去传播得家喻户晓——如果冠脉狭窄超过70%,不管有没有症状,不管什么情况,都需要放支架。目前,更有谣言说,如果超过70%不放支架,随时可能心梗、猝死。这种错误言论被不断放大的现象,是极为荒唐的!支架本身是好技术,但必须明确掌握适应症,总体来讲支架不过三”。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胡大一教授在首届全科医学与健康促进大会暨第四届泊爱心身医学国际高峰论坛上讲出的一句震慑人心的“大实话”让国民健康问题再次被推至风口浪尖。
大医院高度垄断医疗资源,医疗成本越来越高等问题都让民众健康陷入困境。大环境的改善并非一朝一夕,有病治病不是根本,积极预防才是关键。胡教授也曾提出“实现人类健康的目标,我们需要充分转变政策环境,要推动医疗机构和医生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预防和健康促进为中心的伟大转移”的观点。
健康促进被WHO(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运用行政的或组织的手段,广泛协调社会各相关部门以及社区、家庭和个人,使其履行各自对健康的责任,共同维护和促进健康的一种社会行为和社会战略。” 可见,健康促进对推动社会进步意义重大,健康中国需要健康促进的快速推进。
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胡大一教授论坛现场发言
中国健康促进之路到底难在哪?
推行健康促进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政府、社会、民众的共同努力。发达国家健康促进推行较早,让我们来看几个成功案例。首先来看美国,美国的健康促进事业自1945年开始,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一种遍及各州的高效的健康促进体系。该体系中的PCMH(强调患者自主性的健康之家服务模式)为健康促进建设带来了极大推动,家庭医生和先进的医疗技术促使美国整体健康水平和就医环境稳居世界首位。芬兰的健康促进工作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的效果尤为显著,在体系上以研究为先导,监测为依据,通过基层医生规范化的健康教育提高民众疾病预防能力,20年的努力让芬兰国内心脑血管疾病较之前下降了1/3。
与上述国家相比,中国的健康促进起步较晚,健康促进体系刚刚开始建立,在很多方面与发达国家有明显差距。比如在民众健康认知方面,很多人认为没病就是健康,有病才去治疗。“医院能够治疗很多疾病,缓解病痛,但大家可以看到现在的医院越来越大,技术越来越先进,病人却越来越多。”中华整合医学与健康促进协会林承箕会长如此描述现在的医疗状况。世界卫生组织对影响健康的因素进行过总结:健康=60%生活方式+15%遗传因素+10%社会因素+8%医疗因素+7%气候因素。据统计,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高血压病人55%,糖尿病人50% ,人类平均生命可延长十年以上。可见,实现全民健康,重在普及健康意识,积极预防疾病的到来。
中华整合医学与健康促进协会林承箕会长
在医生健康意识传递方面,同样存在问题。胡大一教授认为:“大医院高度垄断医疗资源,严重妨碍基层全科医生在慢病防控、健康促进方面的主力军作用的发挥。医院还未能把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在全科医生的储备方面,发达国家全科医生占比在30%到60%,中国目前还不到10%。北京大学医学部全科医学系主任迟春花教授给出的一组数字引发关注“我国总人口接近14亿,全科医生的总需求量是70万,目前的缺口是40万,要实行首诊必须在社区,还需要有一个过程”。
的确,健康促进是实现国民健康的根本,但民众意识弱、医生资源少、基础医疗滞后等难题,导致健康促进全面落地需要一定的时间。想要实现健康提速并非不可能,迟教授在接受记者关于健康促进的采访时曾谈到:“我们天天说预防,大家都说管住嘴、迈开腿,怎么管、怎么迈大家都不知道,所以可做的事情太多了。在健康促进方面奥伦达部落倡导的大健康理念和他们的健康促进体系,值得大力推荐”。
北京大学医学部全科医学系主任迟春花教授论坛现场发言
“吃动心”平衡,落地健康促进的最佳路径
在近日举办的首届国际全科医学与健康促进大会暨第四届泊爱心身医学国际高峰论坛上,奥伦达部落也被中外专家多次提及。来自美国宾大佩尔曼医学院的医学终身教授、前美国内科学院主席杰克-恩迪点出:“奥伦达部落在健康促进方面可以起到样板和引领作用,值得推广”。
美国宾大佩尔曼医学院医学终身教授、前美国内科学院主席杰克-恩迪发言
能得到中外专家一致认可的奥伦达部落,在健康促进方面必定有其独特之处。据了解,奥伦达部落十余年来一直致力于为国人提供心身健康的生活方式。遵循“吃动心”平衡的理念,助力人们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太极于行,和谐于心”的状态,达成心身合一,促进健康发展,并惠及日常生活包括职业发展在内的方方面面。
在健康生活方式的推进上,奥伦达部落打破传统健康产业思维模式,通过整合医学及聚落文化,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健康促进系统。
三级处方,从生活到医疗的多维度呵护
奥伦达部落健康生活方式最大的特色在于将科学的锻炼、平衡的饮食和健康的心态整合并落地,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用中西医结合的手段进行处理,以“吃、动、心”三级处方为脉络,为大众提供从生活化处方到医疗化处方的完整健康促进服务。
奥伦达部落一级处方,通过网络APP免费诊断自查和自评,获得线上“吃、动、心”电子化处方;如果想要获得深度诊断,可以通过城市诊所、社区医院等机构,完成科学化诊断,获得“吃、动、心”的二级处方;三级处方,是在第二级基础上的更为系统化的五师共管——家医师、中医师、营养师、训练师和咨询师——共管的、整合的连续照护模式。
心健康之良计 聚落让人心心相连
奥伦达部落通过打造众多的梦想聚落,将有相同兴趣爱好及梦想的人聚在一起,让心身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聚落间传递,解决潜在的心身健康问题。
奥伦达部落已建立100多个聚落(社群),跑团、瑜伽社、舞蹈社、足球俱乐部、话剧社、油画社、花友汇等等,从健康运动到生活艺术,进而达到心身健康。
奥伦达部落话剧社社长、著名艺术家徐松子对聚落文化带来的心身健康感受颇深:“原本只是为一群拥有表演梦的业主实现梦想而建立的话剧社,如今已是大家生活中的一部分。希望通过话剧这种艺术形式,唤醒自己内心最真挚的快乐自我,也带领乡民们一起享受健康,感受幸福。现在,看着社员们快乐幸福的参与进来,我自己也更加的快乐幸福了”。
奥伦达部落话剧社演出现场
HTO,让健康促进自发蔓延
为了在社会中更广泛的推进健康促进,奥伦达部落建立了HTO(Health Tribe Organizer即健康促进者)服务机制,让健康受益者成为健康的推动者,让整个社会健康起来。
HTO包括入门级、初级、中级和高级四级认证,取得相应认证资格后,可以开具吃动心处方。HTO不局限于奥伦达部落内部,更面向社会招募与培训,以最大限度发挥HTO社会价值,让更多人有能力照顾身边人的健康,助力全民健康。
在奥伦达部落原乡康养度假区就有这样的HTO 。李燕是原乡康养度假区的居民,退休后,就在这里长期居住。自定居这里,李燕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加入跑团、朗诵社、瑜伽社…并开始健康饮食。用李燕自己的话说:“住在这儿的人都很放松,相处融洽。现在我们一家人的饮食都调整过来了。大家看到我的变化,都笑称我是吃动心的资优生。”在成为健康促进者这件事上,李燕认为这是个好事,值得继续努力。
奥伦达部落原乡康养度假区居民李燕
医生作为健康守卫者,更是健康促进的关键角色。然而,医生群体的健康状况并不乐观。在第四届心身医学国际高峰论坛暨中美名医健康促进研讨会上,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一六医院副主任医师孔燕提到一组数据“1/4的医生患有心血管疾病,1/2以上的医生患有高血压,年龄为40岁以上的医生平均患有两种以上疾病”。
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一六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孔燕(左二)在研讨会上发言
“让医者更健康”是奥伦达部落一直在做的事,奥伦达部落名医聚落也由此诞生。该聚落由百位行业名医和权威协会及医疗机构协会成员组成。聚落里的医生自发组建跑团,吸引更多跑步爱好者加入其中,他们以身作则,践行健康促进者的责任与担当。未来,他们将成为促进心身健康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为更多人的健康服务。
除此之外,健康促进也需要硬件条件的支撑。奥伦达部落创建的心身健康(医学)博物馆,不仅融合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还全面引入德国MTT(医学训练疗法),可以对身体进行全面的测试评估,制定医疗级的运动处方进行康复训练;而心身健康(医学)博物馆内的PNI(心理神经免疫学)医学中心,通过整合医学,为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开具由心入身的个性化健康处方,综合提升脑、心、身之间的平衡机能,并借助量子检测、气场检测等全球顶尖技术,为影响健康的心理因素把好关;新自然饮食中心,则由来自台湾的营养专家,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配置健康调理餐,为嘴巴守好健康的门;在心身健康(医学)博物馆高阶健检中心,除基础体检之外,还可进行CT、核磁共振、骨密度等专业检查。
坐落于原乡康养度假区的奥伦达部落心身健康(医学)博物馆
奥伦达部落心身健康(医学)博物馆MTT医学训练疗法
心身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止于软硬件的服务,更需要在社会全维度布局。奥伦达部落将奥伦达城市社区诊所+城市康养广场+城郊康养度假区+全球康养之旅设定为其心身健康服务的全链条布局模式。将都市社区的最后一公里与全球康养目的地连通,通过四级分层培育心身健康生活方式,并提供医疗服务。
目前,奥伦达部落的城郊康养度假区已遍布全国多地,足球、马术、滑雪、骑行、越野、登山等多样性的运动已成标配,将人们的身心和谐融入大自然,与家人在度假中实现健康。
奥伦达部落海坨山谷国际旅游度假区越野骑行体验
奥伦达部落原乡康养度假区北纬41°山地足球场足球俱乐部活动
众所周知,“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大力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在全社会加快形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由此可见,健康促进意识与行动迫切需要向更细、更深、更远延展,需要从个人影响到家庭,由社群延伸至全国。奥伦达部落心身健康体系正是秉承WHO(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新模型(生理、心理、社会群体),通过整合全球顶级的健康理念、资源和专家,助力健康促进提速,让更多人实现心身健康。
焦点新闻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未知)等(非焦点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15922557075(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QQ:1579130097 邮箱:1579130097 @qq.com
如未与焦点新闻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