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白沙县是海南中部生态核心区最重要的地区之一,生态保护任务相当艰巨。近年来,白沙县把竹产业发展作为加快经济发展,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任务来抓,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原则,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竹产业,如今,部分农民开始从竹产业中受益,初步实现了保护与发展多方共赢的目标。
摘要:2007年以来,白沙县以企业为引导,以项目为带动,政府无偿提供种苗,发动农民在房前屋后、河边等“五边地”种植竹子。经过几年的大力推广种植,目前全县竹林已具有一定规模,竹林面积由2007年的4万亩扩大到目前的9万多亩。如今,白沙县笋竹收获面积为2.4万亩,年产量为3.6万吨,年产值达5760万元;材竹收获面积为4.6万亩,年产量达6900万根,年产值达1.035亿元。今年,白沙县将加快低产竹林改造、合理调整竹林结构,进一步扩大竹林种植面积,力争在今年全县种竹面积达到10万亩,与此同时,白沙县还从财政、金融、项目、林业政策、招商引资等方面加大竹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做大做强竹产业,推动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多方共赢。
关键词:白沙竹产业 发展 四方合作 共赢
一、背景情况
白沙县是南渡江、珠碧江、昌化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是海南省松涛水库的上游发源地,是重要生态核心区,白沙县特色资源开发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要地位,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竹林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和美化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比一般林木更为显著。特别是在松涛水库周围沿岸大量种植竹子,对松涛库区的环境保护意义重大。在库区周围大力发展竹林,可以不断改善松涛库区生态环境,可以有效地避免农民盲目占地开荒的行为,有利于松涛库区与白沙县实现生态整合。
竹林的生态效益还体现在,与同样面积的树林相比,竹林可以多释放35%的氧气。竹林四季常青、枝叶茂盛,加之竹叶覆盖地面,1株竹子可固定6立方米土壤,1公顷竹林就可蓄水1000吨,因此竹子在水土保持、保护环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竹子一年种植长期受益,是可再生资源,可永续利用,是三大效益最佳结合的生态经济树种。
随着白沙县竹产业发展优势的显现、种竹农户的热情不断高涨,白沙县已初步形成了“公司+农户+政府+银行”模式,通过这一模式,构建四方联动平台,实现白沙县特色资源的可持续开发。这一模式在“公司+农户”的基础上又加上了政府和银行两个主体,由此形成在企业、农户、政府和银行四方主体之间联动发展、良性循环的新模式。
二、主要做法
1、农业开发公司在这一模式中发挥龙头企业的核心作用。公司的优势和任务主要是做好选苗、育苗的技术支持,完善加工环节,延伸产业链条,建立畅通的销售网络。海南百富源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是白沙县竹产业开发的龙头企业,目前在竹业品种选育、种苗优化、苗木保存、品质控制、产量提升方面有强有力的科技实力,并与浙江林科院等权威资深的技术机构合作,不断地在完善竹产品的初加工、精加工环节,竹产业链条得到有效延伸,能够保证提供给农户优质的种苗,保证90%以上的种苗成活率,除了提供高附加值的种苗,还派技术人员实地到田间进行技术指导,手把手教农户种植竹苗,同时公司还积极和日本、台湾地区合作,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产品营销方面正在不断做大做强。
2、农户是这一模式中的主体,也是产业开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主要体现者。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让广大农户积极参与到竹产业的开发中,是白沙贫困少数民族人口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目前白沙县农民收入来源主要是种植橡胶、甘蔗、木薯、竹笋。种植橡胶一株收益是80-120元,一亩可产95公斤,每吨2300元,但是种植时间长,一般6年后才可割胶,且前期投入大,产胶时耗费人力物力。相比较而言,种植竹子见效快、收益高、种植过程轻松、收割容易,尤其是麻竹一年后即可产笋,经济效益好,很有发展前景。
白沙县种竹农户已在这项产业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种竹收益,农户竹苗成活率达到90%,种竹农户收入迅速增加,农民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在效益示范效应激励下,白沙县农户种竹的热情已得到初步调动。如今,白沙县笋竹收获面积为2.4万亩,年产量为3.6万吨,年产值达5760万元;材竹收获面积为4.6万亩,年产量达6900万根,年产值达1.035亿元。
3、政府在这一模式中扮演引导、推动和服务的重要角色。政府的引导、推动主要体现在编制规划,制定和完善政策,做好各项服务等方面。在《白沙竹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基础上,白沙县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一是种竹土地使用合同期限可以延长;二是成片开发荒山、荒地、坡地,建立速生丰产竹林基地,地租可减免30%;三是投资竹加工基地项目,地租可减免20%;四是适当减免竹加工企业所地税;五是从事竹子、竹笋加工的新办企业根据经营期限减免企业所得税;六是对个人以及企业当年连片种竹达到50亩以上实行现金奖励。
在资金扶持方面,白沙县目前扶持竹产业的大部分资金是使用上级政府划拨给白沙县的中部资金、异地资金以及扶贫资金。起初,白沙县政府积极利用国家扶贫资金向公司购苗,免费向农户发放,引导农户种竹。后来,通过利用政府贴息减轻农户还贷负担,引导农户申请小额贷款,撬动资金购苗,农户种竹收获后,龙头企业保价收购竹产品,农户种竹盈利后归还银行贷款,实现良性循环。
白沙县政府还举办了竹子种植实用技术培训班,并组织乡镇干部和生产大户到四川和浙江等种竹产业发达地区学习考察。
4、银行为四方合作多赢模式的运行提供资金的支持与保障。由于白沙县竹产业开发最初是由白沙县政府利用国家扶贫资金免费向农户发放竹苗,其作用是引导农户种竹,取得示范效应,但规模有限。后来又通过利用政府贴息减轻农户还贷负担,引导农户申请小额贷款,发挥了资金杠杆作用。随着产业化的深入,所需资金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必须有银行的持续投入,才能维持这一模式。海南农信社已在白沙开展业务,通过发放农村小额贷款,来为白沙县竹产业开发的四方合作多赢模式提供资金支持与保障。
三、经验启示
1、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 各基层政府除了要科学制定扶持竹产业发展的各类政策,更应该认真执行和兑现,此外还要向上级政府申请竹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2、发挥好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龙头企业是这一模式的关键,一方面,从技术上强化,企业与高等院校以及研究机构密切合作,深入研究竹产业链、竹产品、竹文化,为竹产业的发展提供科技人才和科技力量;另一方面,从市场上强化,龙头企业要积极开拓市场,完善保护价收购,解决农民种竹的后顾之忧。在已成立收购点的基础上,争取在每个乡镇都设立一个竹笋竹材收购点,可考虑设立初级加工点、竹加工厂以及竹交易中心。
3、构筑强大的融资平台解决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问题 农户顺利申请到农村小额贷款,是大规模发展竹产业的关键,而银行是要考虑风险控制的。为解决这一难题,一是可以考虑由龙头公司出资参与建立担保公司,专门为构建四方合作多赢模式发展竹产业的项目进行担保;二是考虑设立林竹产业发展基金。政府可从林竹企业所纳税的地方所得中按一定比例由财政专款设立林竹产业发展基金,专项用于对竹产业发展的扶持。
4、将竹产业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 白沙县在大面积推广种植竹子的过程中,自然风险始终是一种巨大的隐患,近几年白沙竹林均有不同程度的受灾情况。为保障农民利益,建议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建立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逐步形成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有利于竹产业等特色资源可持续性开发。
焦点新闻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未知)等(非焦点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15922557075(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QQ:1579130097 邮箱:1579130097 @qq.com
如未与焦点新闻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