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1日至27日,全国各地杂文学会联席会组委会主持发起、甘肃省杂文研究会主办、陇中“通渭•山楂小镇”襄办的“全国著名作家陇中采风行”活动在甘肃省定西市举行。来自全国14个省区、22个地市的66名作家和编辑记者全身心地参加了这次精彩的采风活动。
陇中行采风活动,得到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联的重视与支持,得到定西市委、市政府和通渭、陇西、渭源、临洮等县委、县政府的关心与协助。全国各地杂文学会联席会组委会蒋元明会长全程带队,他号召采风的作家们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焦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讲好定西故事,宣传真善美典型,弘扬山楂小镇精神,创作出更多反映乡村振兴的精品力作,助推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初伏的陇中,风焱云灿,蔬药飘香,山绿麦黄,生机盎然。采风作家们走进山凹乡村,感受山乡巨变与淳朴的民风;走进田间地头,考察特色农牧产业与农耕文化;走进历史文化故址,领略历史的厚重与文化底蕴;怀着自己观察与创作的愿景,弘扬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向伟大祖国的75周年华诞献礼!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近年来,定西市广大群众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保护”和“发展”两大主题,着力打造历史文化、绿色生态、特色产业名片,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陇中人民的生活水平和陇塬大地的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采风团重点深入通渭县常家河山楂小镇,参观考察了山楂产业苑、光伏设施产业园、玉木耳高效栽培基地、电商农特产品馆,以及非遗湛龙观和畜禽养殖龙珠台等;与常家河福兴德农牧业专业合作社董事长常海增进行了专题的座谈和交流。
常海增先生作为一名成功的民营企业家,在自己的企业发展壮大后,不忘乡亲,造福桑梓,通过引进新技术、选育新品种,对乡村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走高效化、智能化、低碳化的现代农业之路,团结和带领乡亲们以新质生产力助推乡村振兴,成功走出了一条农林文旅融合、特色产业强镇的振兴之路,将“山楂小镇”建设成陇中乡村振兴致富的一张“金名片”;被党中央和国务院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021年2月到北京参加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受到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并合影。常海增同志的事迹与胸怀、品德与境界,让作家们钦敬不已,纷纷将他作为自己创作的对象。河南作家李辉以《不跪的山楂树》为题,率先写出了采风的通讯作品,在河南省媒体上发表。全国各地杂文学会联席会组委会将“定西市通渭县山楂小镇”确定为“全国各地杂文学会联席会作家创作基地”,举行了隆重的授牌仪式。
作家们重走古代的丝绸之路,观看了丝绸之路大型电子演示图和敦煌文化专题片,参观了中国(甘肃)中医药博览园、陇西和临洮县的博物馆,对甘肃省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建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北京市杂文学会副会长马誉玮在现场挥毫泼墨,留赠了书写的条幅和彩绘的尺幅《临洮似江南》。福建莆田市杂文学会党支部书记郑志忠同志,在临洮观看了沉浸式历史情景剧《再见貂蝉》,三天后,写出了《﹤再见貂蝉﹥带来的雁阵效应》,对“一带一路”范围内的文旅高质量发展,给予了积极的分析和评价。
作家们重走长征路,参观了榜罗镇会议纪念馆和会议旧址。1935年9月,长征中的毛泽东同志在通渭县看到7月23日的《大公报》上《陕北23县几尽赤化》的消息,于27日召开“中央政治局榜罗镇会议”,为红军指明了前进的正确方向;30日的红军晚会上,毛泽东在这里首次朗诵了诗词《七律•长征》。观看红军先辈们从通渭出发分三路战斗北上,建立陕甘宁抗日根据地的英雄事迹,犹如上了一堂革命传统课。大家在红军五大领导人塑像前躹躬致敬。江苏省杂文学会副会长胡建新、江西作家岩泉等,观瞻后即兴赋诗,表达自己继承革命传统、弘扬红色文化,牢记终身使命的情感。
作家们阔步振兴路,访问了“全国脱贫攻坚示范村”——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大家目睹元古堆村的十余年巨变,看到当地群众生活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日新月异,富民产业蓬勃发展,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红红火火,深切感受到脱贫攻坚的成就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英明。词作家冰洁参观元古堆村村史馆后,激情澎湃,当晚就创作出歌词《日子越过越红火》。
这次采风活动,时间宽裕、路线广袤,襄办方安排科学,作家们收获满满。浙江省杂文学会副会长李烈钧认为,“这次采风活动,是全国各地杂文学会联席会近年来举办的一次最大最成功的活动。”组委会常务副会长李下先生发帖云:“此次采风,圆满成功,殊堪欣慰!大家情绪之高、收获之丰,诗情之洋溢、文思之喷涌,均出人意表。”大家对甘肃省杂文研究会名誉会长吴承旭、会长郭月明辛勤的协调与组织,对锦华集团董事长常海增积极的安排和贡献,以及其团队热情周到的服务,一致深表感谢。河南省杂文学会名誉会长陈鲁民感到“收获很大”,预言大家会“创作出更多思想性、文艺性、观赏性俱佳的作品”。
至发稿日止,采风的作家们已返回原地,陆续开始创作。组委会和山楂小镇初步计划:待作家们的作品在各地各级报刊发表后,集中进行评奖,然后公开出版,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献上风华、自信与忠诚。
(作者:朱兆龙 黄爱荣)
焦点新闻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未知)等(非焦点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15922557075(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QQ:1579130097 邮箱:1579130097 @qq.com
如未与焦点新闻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