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好,欢迎来到焦点新闻网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联系投稿
  • 您现在的位置: 焦点新闻网 > 新闻 > 列表

    直击冰逸2013创作现场

    责任编辑:admin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3-09-17 10:47  浏览次数:

                               ——亿万年的等待与刹那的生成
     
    冰逸江西创作现场
    冰逸江西创作现场
     
    作品细节一
     
    作品细节二
    作品细节三
    作品细节四
     

    冰逸作品,“风的形状”,德国柏林圣约翰斯大教堂现场,WIE文化中心主办。


           在德国的Essen地区,从地表向下,深入到千米之下的地下矿场。 煤的形成,需要300亿年才能积聚生命的能量而形成宝贵的能源。与此同时,艺术家冰逸正在用神秘的光芒和攒聚的岁月绘制巨幅长卷。

              在中国江西的三清山上,穿过山西、浙江、安徽、和江苏的漫长路程中、冰逸徐徐开展的漫漫画卷,经历着山上云聚、雨会、风掣、岚驰的性灵淘洗与万千幻化,因而入画境亦近本源。这个正在创作中的、总长达600米的巨型项目,是耶鲁大学艺术史博士、当代艺术家冰逸继去年的《风的形状》之后,带队执行的又一次巨作。
     
             在他国的千里之外,深入地下又直向地心。这个场景漆黑一片、哑然无息,300亿年的储蓄与等待,因一刻的星火淬裂、电光火石,一蹴而就。这种创作,仿佛一个向火热地心探触出去的永恒的手势。

             冰逸创作的《地心150》厚古又全新。它跨越数省而叠嶂河湖,吸纳天地精华,在大河山川中,不断与当时、当地的温度、湿度、风、以及阳光契合,由纸张、墨气、水之氤氲共同书写。风和日丽时,自然之数几相唱和,长卷上的走笔从容、细腻、舒展;忽而暴雨将袭,整个团队与电闪雷鸣赛跑,抢着收画,和着未干的墨迹快速卷起画作,此时,狂风已然扯碎纸张为片片,暴雨也强行加入水墨的创作,于是,落笔处就有了狂澜、暴虐、跌拓和惊涛。
     
             冰逸在这样两个场地的创作过程中,既是导演,是执行人,同时,还是一个沉静的观者。她说:“在整个创作的过程中,万物为屏。一切可变的因素都在创造的计划之中。万物在交错、在互动、在缱眷、在颠覆、在创作。”她觉得:“此时的创作者就是最大的承受者。在世界不断打开的过程中,人可以和万物而完成。”
     
    作为导演,冰逸选择使用水墨,承袭古人游山登水的传统,扎根于中国古典审美,将自然请入创作,好像回到人类的赤子时期,对自然敬服、遵从。

    作为执行人,冰逸以道玄为脉,法道自然,持续观察创作地点三年之久,每隔两周搜集当地的天文地象数据,最终,把握最佳时机,将一切因素统合,让微妙的诸多因子在艺术创作中生发。

           作为观者,冰逸在大自然成画和毁画的过程中,叹服于宇宙的力量。她说:“宇宙,一力创万物造化,同时,也轻轻一挥,毁灭生成。这幅画作,是宇宙造的,当雷电交加时,又还给了世界。对于宇宙而言,爱与毁灭本来一体。宇宙很大,人类很小,我们觉得性命攸关的事情,宇宙并不计较。”

          她说:“通过这次创作,可以感知到宇宙的力量,它永远在无穷无尽地运动、变化着,而内里,宇宙的本质跟时间无关,因此是永恒的。”所以,冰逸邀宇宙为展场,请它自然书写,用随意、用简单、用狂妄,再请它毫不顾惜地毁坏,好像印证了老子的话:“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作为艺术史博士、艺术理论者,冰逸更愿意从艺术的审美和生命的终极意义上来理解此次继《风的形状》后的艺术实践。在大自然的万千变化与能量的聚合离散中,她体悟到,宇宙洪荒与人类短暂性的比对: 即便比之浩瀚的宇宙,人类历史短暂、脆弱、渺小。但作为人类,如果对自己的历史充满爱和信仰,就能战胜无常和无意义感。而在人类与宇宙的反复交道中,在人和诸多事物的微妙关系中,留存住人的印证,留存下可珍视的人类的历史。”

             冰逸觉得:“正因为美是人类的修辞和表达。人对美极为敏感,被美具有的呼之欲出、欲盖弥彰的感染力所慑服,因此,美的创作才真切地传达出人的不可替代性,表达出人的灵魂感和精神性,也激发爱,最终捍卫了人的特性,即所谓的‘人文’”。
     
              说到为什么会将艺术创作深入地下,为什么选择煤这样看似冰冷、全无生命的介质来作母题,冰逸认为:人之无限探索,就是要不断地接触到真实。探索与无畏,是人类进步的驱动力。亿万年的生成、亿万年生命力的积蓄、演化,凝聚成小小的黑色的煤块,那里面,却包含有一切的见证。煤、火、光、烟、气的化学反应,都在150米纵深的一条线索上刹那生发。每一个地层所携带的有机、无机信息,以及岁月密码,都无疑表白、展现在纸上,即而,无生命的也鲜活起来。讲诉,从画中起始。

    提到创作形式,冰逸在德国煤矿的创作中,充分尊重煤所固有的黑色,克服技术难题,采取黑上画黑的形式,将煤所有的神秘、内敛、聚核、璀璨性彰显。煤,光芒的源泉,其本质被渐次揭示开来。
     
        600米长卷好像一首史诗,隽永、深挚、叙事、又超拔,首尾呼应、具象迥异、形式完整。此次的巨幅作品将分别在德国、西班牙,和北京前门的古建中装设和展出。600米长卷,同样又是一个具有探索性的价值思考与实践过程。艺术家的创作,往往让我们更深切地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和思路,也更好地体会作品所传达的价值取向和语义。中西治学方法之不同,其所成思想体系亦迥异。以中国与西方比较,中国哲学之归趋,人与天合;而西方哲学之归趋,人与天分。作为兼具中国文化传习与西方学术准备的艺术史博士,冰逸特别注重推动中国画转向当代艺术的哲学审视功能,她反省“绘画”的既定逻辑和定义,重构材料工具与绘画对象的复杂而诗意的关系,重新界定了外界与内在的主从互动关系,在历史积淀上生出独树一帜的新水墨示范。

    评论人杨全强的文字概括了这种示范的气质:

            “她的作品不是传统中国画,而是关于中国画的。像王蒙,像倪瓒,像黄公望,中国画家早就开始了抽象,但他们的抽象,只在于用一座山代替一千座山,用一块石代替一千块石,用几棵树,代替几万棵树。抽象的结果,还是指向山,指向石,指向树。他们把这些抽象重新结构、组合,仍然让人可居,可游,可流连,可逃避,仍然指示一种自我或他者的生活。
     
             冰逸的作品不指向生活,它指向感觉,这种感觉在身体的晦暗处,混沌不清,浮沉翻涌。这个身体糅合了创作者的身体与观看者的身体。她的作品实际上是一种邀请,不是邀请你观看她的作品,而是邀请你去体会去触知深深地铺垫在不知哪个地方的那种叫做“中国审美”的沙床。她的作品是一种激发,激发我们每个人身上的那种不可更改的审美基因。”

     这些有关于作品的话题,是人类和自然共有的风景,是国际的语言体,是言说的文本。它一脉而有序。这话题,正在(或“还将”)持续。
     

    焦点新闻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未知)等(非焦点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15922557075(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QQ:1579130097 邮箱:1579130097 @qq.com

    如未与焦点新闻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热点新闻News
  • 上一篇:春雨掌上医生:每天1万育儿问答,覆盖全国四分之一母婴用户
  • 下一篇:小投资大舞台:猪头鱼DIY烘焙构筑创业致富的支点
  • 关于我们 投稿联系 投稿说明 免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 Copyright@2016-2021 Eastyul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焦点新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