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2016年11月17日电 /美通社/ -- 天津开发区围绕建设“美丽文明宜居标志区”的目标,积极推动产城融合发展,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增强城市功能,提升区域城市形象,推动信息化和智慧城区建设,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综合交通和能源保障体系,实现区域城市形象和功能的显著跃升。
一、提升城市功能和形象
完善城市规划体系。加强规划引领,从宏观、中观、微观多层次完善规划编制体系。以东区为核心,兼顾其他区域,进一步优化各园区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促进实现区域产业梯次发展、功能有序疏解。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力度,高标准完成综合交通规划、土地空间发展策划等各重点规划编制项目,指导区域建设,激发城市承载能力和活力。
架构空间形象整体格局。整合东区空间要素,围绕提升基础承载功能、商贸服务功能、公共服务功能、城市建设品质,统筹推进东区城市更新,构建和形成“点-轴-区”空间形象新体系,以空间形象构建带动空间结构优化调整,实现生活区功能扩展和工业区升级转型,引导东区走向“精明增长、控制成本”的科技创新高地,巩固并提升东区作为滨海新区核心区的地位。
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和环境。深化“精品城区”战略,继续推进精细化管理,提升区域环境、品质和功能业态。结合老旧小区和管网改造,兼顾地下地上,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地下管廊建设。以绿化、人行道、夜景灯光等城市要素为重点,提升城市整体配套环境。重点推进周大福天津中心、现代服务产业区(MSD)、服务外包园等产业载体功能和配套提升项目,时尚广场、高尚生活组团等公共空间提升项目,推进功能完善和业态提升,形成新的城市亮点区域,以点带面实现区域整体品质和环境的提升。
二、构建交通网络体系
以“分类引导、公交主导、客货分离、低碳高效”为发展方向,建设适应开发区经济和发展需要,满足差别化交通需求,与区域功能定位相匹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交通系统,形成对外联系便捷、内部运行高效、内外衔接紧密的一体化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加快南港港区与集疏运体系建设。实现10万吨级航道通航,研究推动30万吨级航道建设。开展大型船舶锚地规划选址及建设。建设一个7万吨级通用泊位以及一批重点项目配套码头。配合做好南疆散货物流中心搬迁工作,发展石化仓储物流及相关服务业,形成以港口物流业为主体、以相关服务业为辅助的综合性港区。加强港区管理机制体制、流程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提高港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港区运营效率,确保安全运营。完善集疏运系统,建成南港一线铁路,适时启动中沙、澄星等项目配套铁路工作,研究推动南港二线铁路建设。争取滨石高速公路、中央大道延伸到南港工业区,北穿港路提升为快速路。
加强与外部交通枢纽和路网衔接。积极融入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网络,提升对外交通快速通达能力。提升与天津机场、天津港、于家堡高铁站、滨海高铁站等重要交通枢纽和对外高速主干交通路网的快速通达能力。推动开发区东区与于家堡、塘沽老城的交通一体化建设。加快完善西区、一汽大众汽车生产基地等园区对外联系通道,推进与天津市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的通道建设。争取市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至大港油田公交线路延伸至南港工业区。对接滨海新区疏港货运交通规划,逐步疏解泰达大街货运通道功能,提升道路安全环境。
强化骨干公共交通支撑作用。加强轨道引领,加快推进轨道Z2、Z4线建设及站点周边综合开发,以轨道交通站点为中心完善交通接驳设施,带动沿线区域发展。积极研究强化东区现代服务产业区、服务外包园等重点功能组团与于家堡高铁站、北塘企业总部园区公共交通衔接的多样化方式。完善公交系统,增设联系开发区与滨海机场、于家堡高铁站、滨海高铁站交通接驳线路,快速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强化“一区十园”区际交通联系。提升域内交通一体化水平,以东区为枢纽构建域内交通网络体系,落实区域间快速路、主干道、轨道线及站点等交通规划与建设的衔接与协调。统筹开发区公交线路,增设联系东区与中区、北塘企业总部园区等区域的公交线路,加强南港工业区与南部新兴产业区、中区的交通联系。
优化区域内道路出行环境。重点优化基本建成区域现状道路横断面,实施交叉口改善和精细化管理工程,推进绿波信号和自适应协调等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提升交通运输管理智能化水平。完善各园区内部公共交通服务,适时启动公交首末站建设,打通东区断头路和西区主干道,加密路网,完善道路微循环系统。重点推进一汽大众华北生产基地道路交通及相关设施建设。加强对新开发区域配套道路建设和建成区域设施改造。
完善慢行交通网络。沿主干路及有条件的次干路增设机非交通隔离设施,逐步实现机非分流,串联居住区、公园和商业区等。在东区现代服务产业区、金融街、泰丰公园及西区投资服务中心等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活跃区域,完善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建设,形成连续、安全、舒适的步行网络。
三、加快智慧城区建设
大力提升区域智慧化水平。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信息化和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以开发区东区为重点,打造国内领先的信息化环境,培育互联网创业生态体系,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园区管理与运行水平,以点带面推动智慧城区建设。以环保、安监、能源信息化为切入点,全面推进南港工业区指挥安全示范区建设。以两化融合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装备制造业等传统行业智慧化,推进西区智慧制造示范区建设。到2020年,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开发区经济社会各方面实现深度融合,基本建成引领全国信息化发展方向、具备国际影响力的“互联网+”领航区和智慧园区示范区。
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级。构建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智慧化信息基础设施网,加快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和普遍服务能力,着力增强信息网络综合承载能力、设施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和信息通信集聚辐射能力。建设宽带泰达,大力提高区域主干网络传输能力和交换能力,推动开发区政务信息化专网建设。建设无线泰达,推进WiFi网络建设,提高免费WiFi网络覆盖范围。建设视频泰达,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建设视频共享服务平台,推广普及视频监控、视频会议、视频培训、远程监控、远程医疗等视频应用。布局下一代互联网,进一步推进三网融合。到2020年,互联网城市出口带宽达到5000Gbps,光纤网络和4G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实现重点公共区域WiFi热点全覆盖,接入能力达到20Mbps,互联网普及率达到100%。
推动信息共享整合。将数据作为政府核心资产,梳理各部门数据,建设政府大数据资产名录,完成政务大数据规划。建设人口、法人、空间和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库以及交通、能源、市政等主题数据库,实现政府数据资源整合。搭建混合云平台,形成面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企业服务和市民服务等领域的专业云体系。加强信息安全,引入信息安全服务机制,完善灾备中心建设。建设数据交换中心、数据交易平台、数据分析管理平台和大数据展示空间,推进信息开放共享、社会化开发应用和全寿命管理。
提升智慧园区公共服务水平。建立智慧政务体系,建设集行政审批、便民服务、政务公开和民众问政等功能于一体的电子政务云,到2020年,电子政务系统基础数据库共享率达到80%,行政审批项目网上受理及结果查询覆盖率超过90%,行政许可项目在线处理率超过70%。开展智慧民生行动,统筹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文化和智慧社区,到2020年,社区服务信息管理平台覆盖率达到80%。增强智慧城市管理能力,加快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进程,全面提升城市管理、交通、应急、环保、安监、食药监等领域智慧化水平。
四、完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供水。完善西区供水系统,建设西区东部加压泵站。建设南港输配水中心、加压泵站水厂及供水管网,积极推进先达海水淡化和工业制盐一体化项目一期工程。建设一汽大众汽车生产基地净水厂工程。
电力。建设翠园35KV变电站,实现新增装机容量40MVA,适时启动东区4号110KV变电站和生活区东部变电站建设。积极推动大港500KV变电站建设,建成南港腾飞路220KV变电站。建设一汽大众汽车生产基地1号、2号110KV变电站。
燃气。配合热源厂锅炉煤改燃项目,完成煤改燃中压专线工程。新建西区第二燃气门站。建设一汽大众汽车生产基地两座燃气高中压调压站。建设南港工业区两座燃气高高压调压站,以及区域内燃气主干管线、中俄炼化等大项目专用管线,形成中石油、中石化双气源供应。
供热。依据相关政策和气源情况,分步实施热力锅炉煤改燃工程,到2020年,东区完成煤改燃锅炉装机容量438 T/H,西区完成煤改燃锅炉装机容量145T/H。实施中国华电集团南港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南港工业区蒸汽分输站、蒸汽调度中心以及供热管线。建设一汽大众汽车生产基地1号热源厂一期工程。
其他公用设施。南港工业区建设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厂、排海管线以及深度处理湿地、公共管廊、防潮堤、防护绿地、景观水系、通信设施等一批基础设施。一汽大众汽车生产基地建设污水处理厂一期、雨污水泵站及排沥河道、路灯照明及道路绿化等一批市政工程。研究推动在符合条件的区域实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或老旧管网改造工程。
五、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加大供地保障。综合利用多种方式,加强土地整备统筹力度,做好重点项目供地保障,确保土地整备与区域转型升级、城市提升、民生环保项目建设充分结合。加速已控制区域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建设,尽快完成从生地到熟地的转变,为项目落地和招商引资创造条件。推动区域建设用海规划批复和“海域直通车”实施工作,推动用海手续审批和收储计划报批,及时开展基础设施用海登记及审批。
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加快低效用地和存量用地的清理和处置盘活,逐步打通向存量要空间、要效益的路径。完善闲置土地动态长效管理机制。结合天津市、滨海新区土地利用政策,稳步推进存量土地挖潜和二次开发实施,探索扩容发展与产业升级新路径,增强土地要素支撑。
提高项目准入门槛。综合评估进区项目投资强度、安全及环境影响、产出效益、科技含量、带动作用和发展潜力,确保有限用地留给产业层次高、投资强度大或对区域发展有带动效应的项目,切实提高土地开发强度、经济产出等指标门槛,提高区域平均容积率,提高城市土地综合承载能力。
六、发展配套生活服务
商业服务。依托现代服务产业区,提升商业业态,创新商业模式,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商业企业、国际顶级品牌和国内著名品牌,建设旗舰店、体验中心等高档、时尚的中心城市商业、餐饮设施。完善便民商业服务体系。努力形成“高端商业发达、特色商业彰显、社区商业便利、市场环境优化”的发展格局。
社区服务。发展面向家庭、连锁化经营的医疗健康、养老托幼、家政服务等社区服务业。推动社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发展,多渠道、多方式整合社区资源,构建完善的社区服务网络体系,打造生活便利化宜居城区。
焦点新闻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未知)等(非焦点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15922557075(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QQ:1579130097 邮箱:1579130097 @qq.com
如未与焦点新闻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