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卵巢癌BRCA1/2突变的临床研究取得新成果。由鼎晶生物联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法国里昂医学院、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等研究单位开展的一项大型、多中心、关于中国人群卵巢癌患者BRCA1/2突变的中期临床研究成果已在国际著名癌症杂志IJC(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IF=5.57)正式发表(Int J Cancer. 2017 Feb 8. doi: 10.1002/ijc.30633.)。这是目前关于中国卵巢癌患者BRCA1/2突变最大规模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根据相关资料,BRCA1/2是遗传性乳腺癌和卵巢癌(Hereditary 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 ,HBOC)的易感基因。目前,已有研究证明BRCA1/2基因发生突变将会导致个体罹患乳腺癌的风险增加,且有研究报道,在患有家族性乳腺癌的中国女性中,BRCA1/2突变携带者乳腺癌发病的平均年龄比非携带者要低。
尽管之前有一些小规模的研究,但是就目前所知,尚未有中国卵巢癌患者BRCA1 / 2突变的精确数据。该大型研究评估了中国人群的BRCA1/2 突变图谱,并由此确定了新发现的致病突变以及中国人群特有的热点突变。这些发现为中国人群BRCA1/2 的突变频率和特点提供了新的证据,有助于我们对含有该类突变的家系进行遗传咨询辅导以及筛选出PARP抑制剂治疗的潜在获益者。
该研究入组了来自中国东部的916例未经选择的上皮性卵巢癌(EOC)患者,发病年龄介于20至81岁,其中87.6%的患者发病年龄在41至70岁之间。研究发现携带BRCA1致病突变患者的发病年龄有比携带BRCA2致病突变患者低的倾向(平均发病年龄:52.8对55.7岁,t检验,P值为0.077)。我们使用新一代测序方法(NGS)筛选BRCA1/2突变后,共检测到了194例(21.8%)BRCA1/2基因的胚系突变,在排除了常见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后,BRCA1基因的突变占优势,总数为140例(15.3%),BRCA2的突变为57例(6.2%)。 3例患者(0.3%)同时携带BRCA1/2基因突变。在所有的突变中,我们仅考虑致病性(class-5级)突变。共发现153例EOC患者携带BRCA1/2的致病性胚系突变,总体突变发生率为16.7%,其中BRCA1为13.1%,BRCA2为3.9%。大多数患者来自中国东南部,不同省份的突变率介于13%~20%之间。虽然大多数致病突变之前已有报道,但我们还在53例患者中发现了32种新的致病突变,这些突变没有文献报道过,也没有记录在公共数据库(如BIC,Clinvar或LOVD)。其中BRCA1基因的两个突变,c.283_286delCTTG和c.4573C> T在两个没有关联的患者上同时出现。本研究中发现的最常见突变(在无关联的10个患者中发现)c.5470_5477del8可能是中国人群种族相关的突变,但是目前还未证实是明显的始祖突变,推测这些热点突变与卵巢癌的风险增加有关。
与西方人群相比,中国EOC患者的BRCA1/2胚系突变图谱是不一样的,鼎晶的这一研究成果有助于增加对全球BRCA1/2突变流行病学的了解。同时,该项目的研究人员还提出建议:对所有诊断为EOC的中国女性进行BRCA1/2基因检测,以鉴定是否为HBOC家系,并为具有风险的亲属提供遗传咨询和临床干预措施。另外,携带BRCA1/2突变的患者也可以从PARP抑制剂治疗获益。
基因诊断可以说是确诊遗传疾病的金标准,其内容主要包括检测和数据解读,其中,突变基因数据库的规模和质量成为数据解读的关键。目前,虽然有国外的Clinvar、UMD、HGMD等相关数据库及相应的数据共享计划,但尚缺乏针对中国人群的数据库和数据共享平台。
针对中国人群遗传性肿瘤突变数据缺乏的现状,鼎晶生物自2016年就推出了遗传性肿瘤“十万家系”计划,计划用5年的时间完成10万例遗传肿瘤家系检测,用于构建中国人群遗传性肿瘤基因突变风险数据库。目前已经开展了遗传性卵巢癌/乳腺癌的家系计划,遗传性结直肠癌的研究计划也即将开展。鼎晶的项目负责人表示,我们盛邀全国的临床科研工作者能够加入到该计划中,共同为国内的遗传肿瘤研究做出贡献。
焦点新闻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未知)等(非焦点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15922557075(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QQ:1579130097 邮箱:1579130097 @qq.com
如未与焦点新闻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