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好,欢迎来到焦点新闻网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联系投稿
  • 您现在的位置: 焦点新闻网 > 文化 > 列表

    张子康:“正在进步”的崔自默

    责任编辑:admin  来源:焦点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4-06-25 09:27  浏览次数:
    (文/张子康)认识崔自默很多年了,与他交往,实感快乐。近几年见面或打电话,我们大都会彼此提醒“注意身体”、“多休息”。时间不饶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啊。

            崔自默虽然有“年轻人里的老先生”之雅号,但显然还不到一定进入“传记”系列的年龄。实际上,相对于念过九旬尚且健在的老前辈们,我们都还是很年轻的。

            最初认识崔自默时,大概是在1996年,那时他刚30虚岁,脸上泛着亮光。记得第一次见面,是在石家庄,那时我还在河北教育出版社作编辑工作。

            眨眼就很多年过去了。彼此忙碌,有时过很长时间才能见一个面,却也是“相见亦无事”。朋友至于彼此随意,“其淡如水”,是一种境界。

            虽说崔自默早年喜欢美术,有着艺术的天性,但他全力转向艺术创作实践,也还是近十来年的事情。他那么刻苦,几乎闭门谢客。“画者寂寞之道”,没有一个实际的孤独阶段,不能面对和享受这种孤独,是成就不了艺术大师的。

            每次问到崔自默,问他最近在干什么,他总是会说“正在进步”。每当我在一些地方读到他的新作,欣赏到他的进步,则更是由衷地替他快乐。

            最初认识到崔自默的艺术,是缘于他的篆刻。我当时组织编辑出版当代篆刻家系列丛书,其中就有一本《崔自默篆刻集》。当时是周汝昌先生为《崔自默篆刻集》写的序言,其中有类似“崔子自默胸中如大涤子石涛”的称赞。的确,崔自默悟性好、进步快。在大学时期,他就已经开始搞篆刻,在读研究生时,晚上在水泥地板上磨石头,搞得楼下还有意见。他研究生毕业后先是分配到劳动出版社工作,一次他到石家庄,晚上到我家里喝茶。我们一起写字画画,正好我买了一堆石头,他就刻印。刻了几方之后,崔自默忽然就来了感觉:刀法单刀直入,有齐白石的爽利,也有吴昌硕的厚重,就此,这种面貌成了他的风格。崔自默刻印极快,号称“天下第二快刀”,当问他第一快刀是谁时,他自信地说“还没生下来呢”。我们一起大笑,彼时的欢乐情景,今日犹新。崔自默次年转入中国工人出版社作文艺编辑,开始正式地从理工科走向文科,走了艺术道路。是编辑工作,实现了崔自默从事文艺工作的人生理想。

            是在大学毕业后,1989年,崔自默到北京工作。由于酷爱文学艺术、美学,他不辞辛苦,到处登门求教,于是与很多老前辈都熟悉了。出生成长于农村的崔自默,天性勤劳,当年他骑自行车奔走在北京的大小街道上,有时一天甚至会有七八个小时,穿梭在美术馆、书店、琉璃厂、学校和老先生们家。

            1996年后我们经常见面,并一起编辑《王朝闻集》、《二十世纪书法经典》、《华君武集》等系列图书。当时崔自默研究生刚毕业,他工资并不高,可每次到老先生们家,他总会记得买些茶或水果。崔自默和老先生们关系很好,与他的尊老精神有关,也与他的才华有关,因为老先生们都爱才,此外更与他的做事严谨态度有关系。崔自默办事踏实,老先生们随便一说的一个小事,他会记得很牢固,认真去办,并争取有个好的结果,让老先生们满意。

            22卷本860万字的《王朝闻集》,缘起于崔自默,全卷总特约编辑的繁重工作也落在他身上。那时他的儿子还刚出生不久,他把儿子放在餐桌上,普遍就是厚厚的书稿,真是沉浸在文化的氛围里。为了编辑这套书,前后两年里,崔自默跑了无数次石家庄。记得那年的正月十五,崔自默自己在出版社的招待所里度过,一个人校对即将复印的书稿。编辑是为人作嫁衣裳的辛苦工作,发现问题,改正不足,显现完美,个中甘苦可想而知。该书1999年获得“中国国家图书奖”,当然有崔自默的汗马功劳。王朝闻在赠给崔自默的一套书上写了“编辑是作者的助手,也是作者的老师”的话,可见老先生对崔自默的器重。崔自默结婚那年,王朝闻还写了“家庭生活也需要反复探索,祝愿崔自默艺术与家庭生活双丰收”。

            篆刻之外,崔自默最早开始的艺术实践是书法,在大学时期就开始大批临帖。每周都去西安碑林看碑,饿着肚子,乐此不疲。他喜欢章草,参以汉简笔意,写得很有风格。周汝昌先生曾诗赞崔自默“崔门多望族,章草悲空谷”。崔自默还有《章草》一本专著,后来又在人民美术出版了《章草艺术》一书,行文更是如云如水,一如他自己的书法一样,沉着痛快,毫不做作,读者可以从中真正地得到益处。

            从理工科转到文科,崔自默可谓思路开阔,事业跨度大。起初,他对美学有极深的兴趣,从事与美术批评相关的学术研究,在报刊发表过很多文字。他写文章下笔万言,可谓极快,论证也极严谨,全是他理工科的思维优势。可是,崔自默有时很烦恼,说自己搞专业创作与理论研究,当然是行家,可很多人说他是“外行”,理由是他不是学文艺理论或艺术创作的出身。于是崔自默下决心,一定要考一个艺术博士学位。

            真的,崔自默说到做到。2000年,崔自默到南开大学读范曾教授的第一个博士。这一时期,我们又合作编辑出版了《范曾散文三十三篇》《范曾画传》《范曾临八大山人》《范曾画外话英译本》《南通范氏十三代诗文集》等图书。我们还一起陪范曾到景德镇画瓷器,一起度过快乐而忙碌的时光。崔自默与导师范曾之间多年铸就的深挚感情与默契,非一般人所能理解。“我爱我师,我更爱艺术”,崔自默如是说,一派豪气。范曾则赞誉崔自默为“不染之莲”,并赠书“奇士扬眉”、“仁者近勇”、“举世滔滔能自默,满朝济济仰同龢”、“黄钟犹自默,瓦釜竟徒鸣”等给崔自默,可窥一斑。在崔自默的笔记本里,留有大量的范曾老师笔迹,包括练习对联和“诗钟”以及一些趣闻逸事。当有人在报纸上或饭桌上非议范曾时,崔自默会挺身而出,为老师辩争,力排众议,理论令人折服。我联想到前年的文怀沙先生事件,崔自默砥柱中流,力挺文老,针砭时风之不古。“虽千万人我往矣”——崔自默一派燕赵风骨、侠肝义胆。为老者、为尊者、为师者,崔自默当仁不让、敢为天下先,值得钦佩。正知正见生正信,崔自默的勇,来源于仁、义、礼、智,不是盲目的感性行为,而是澄明的理性行为。

            崔自默的博士论文《为道日损》,是系统研究八大山人的一本专著。他在书著中对八大山人作了系统的定位和全面的透视。该书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再版了好几次,影响很大。崔自默说,他感谢“非典”的特殊时期,使他全身心投入完成著作。他说他在写作时很“自私”,就是力图每一句话都有出处、有新意,让读者觉得“有用”。果然,很多人不认识崔自默,却读过他的书;即便公开“反对”他的人,也在私下偷偷阅读他的书。此外,崔自默又很“不自私”,他把书中全部文字资料都放到“自默文化网”上,让那些美术专业的学生或一般读者,买不到书却能上网读到。有的读者下载完装订成册,寄给崔自默让他签名。

            2003年,崔自默博士毕业后到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这对于崔自默而言,应该说是他人生中的一个大转折。从此,他正式进入了专业艺术研究和创作的空间。

            早些年看到崔自默的一些画,还属于传统文人画的套路,新意不大,但是,他很快意识到传统的“误区”,开始脱离小山水小花鸟的小情趣。他说:“文人的画得文人气并不难,难的是有专业画家甚至画匠的工夫与技巧。”崔自默下定决心,坐得住。他临摹古代壁画和线描经典,下普通匠人的苦功夫。他临摹《八十七神仙卷》《永乐宫壁画》和《孔子胜迹图》《维摩演教图》《伯牙鼓琴图》等传统线描经典,也创作敦煌人物画和工笔花鸟等,都不惜力气。有时一天只吃一顿正经饭,颈椎痛、头晕,但崔自默挺了过来。他说:“我所能唯一依靠的,就是自己的勤劳。我并不聪明,但我用心,我勤奋。”

            崔自默喜画荷花,还考证荷花文化、荷花画史、荷花诗。他笔下的荷花,样式丰富,已经意象化、符号化,其中有人物,有山水,综合起来,别开生面。他的山水画则有了自己的笔墨风貌,他戏称“横涂竖抹皴”,方法很简便,效果却极好。他善画小画,咫尺千里,尤其是在画面上题写很多小字,立即增加了画面的内涵,诗意盎然。

            崔自默眼力极好,他能刻微雕、写微书。他不借助放大镜,就可以写米粒那么小的字。他说:“这靠的不是眼力,而是心力、定力。要沉住气,此时可以听到自己血管里流动的声音。”

            传统之外,崔自默有创新意识。在他的现代水墨画系列中,有所谓的“草稿画派”(也叫过程画派),给我印象最深。在《自默画荷》一书中,有一张作品是以荷花为例来谈关于中国画的笔墨,也许是讲课稿,他直接用来当成型的作品。这张作品看似杂乱,却自然而然,假如细细欣赏,在画面上也包含了丰富的绘画元素。看到这幅作品,当即建议他把这种风格突出、完善。不久,崔自默就画出一个系列,其中有《人类文明史》等作品,八尺整张横幅,崔自默说他是读着三卷本的人类文明史来创作的。

            紫金城出版社出版的《视觉场》一书,是崔自默2010年5月去加拿大展览的作品集,书中展示的就是他的现代水墨系列。在画面上,看似一团团的墨点墨线,却蕴藏着无限的信息。崔自默注重科学和艺术的融合。视觉场(Visual Field),既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崔自默绘声绘色地说:“视觉场和科学场一样,既然都是‘场’,就都是不能进行分割的,是一个整体,属于全息论。”是的,“视觉场”需要用心灵去感应、阅读,局部就是整体。“视觉场”也是一个心理学和哲学美学概念,崔自默把自己的现代水墨冠以此名,可见寓意之深。

            《心鉴》一著,是崔自默的文艺批评标准。他在此书中,收录了近年来他的一些随笔和博客文章,很多东西是针对时事的。比如关于“大师标准”,他确立了“三维度说”等方法,都是借助科学分析的方法。在2009年第5期《十月》杂志里,崔自默刊发了《批评学笔记》长文,使用科学的方法,尤其是数学公式的方法,来阐述科学的批评方法,引起同道的好评。“‘一个比一个高’,就等于‘一个比一个矮’;陈述同样一个事实,使用不同语言,审美效果就截然不同”,崔自默这种科学的艺术研究方法,很有启发。

            确切,才是力量。崔自默的文章给人以力量感,大概就是其中的紧密的逻辑性,当然更是他的直心道场。何香久先生在序崔自默《心鉴》一文中,用“‘不穿马甲’的‘天真佛’”来赞誉崔自默,说:“在当下中国的艺术批评界,崔自默先生大概算是一个‘另类’。这个有着‘精神洁癖’的人,看上去是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只有在他的文章里,你才能读出属于他的那份犀利、那份冷隽、那份幽默和从容,当然,还有他独有的语境,还有他对艺术概念的耿介和权利诉求。”这种评论,可谓中肯剀切!

            《心裁》,是崔自默的一个创作方法论。当我读到这本新书稿时,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前,我感受他的画的小中见大,似乎仅仅是一张画的局部。在这部书中,崔自默彻底揭示了他创作的奥秘,他毫不隐讳:他的很多精品,就是剪裁出来的。当然,剪裁靠的是“心裁”,而不是胡乱的拼凑或简单裁剪。心中没有,眼中一定没有,手下更不会出现。欣赏崔自默的画,有时需要这样的思想准备,很多画感觉视角很独特,心理感受也自然不同,可以揣摩到他曾经的苦心经营。

            崔自默打破了传统国画的创作方法和欣赏方法:传统国画创作方法是先裁纸后画画,崔自默则是先画画后裁纸——这个过程看似区别不大,却是一个创作思路的革命。崔自默的“视觉场”绘画,则类似视觉的轮回,上下左右,怎么看都行,这又完全打破了单一角度欣赏的固有框框。其实,仔细研究,“心裁”的独到之处,不在于剪裁的先或者后,而是一个欣赏的角度问题,一个认识的粗或精的问题。广大精微,具体而微,复杂与简单是相对的,大与小是相对的,读者与作者是相对的——这应该是崔自默《心裁》一书要阐述的哲学和美学问题。

            近期,崔自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造纸传承人合作,在贵州石桥造纸,那是他自己的纸,叫作“默纸”。崔自默把“默纸”视为艺术寓言、文明符号、理想寄托。他把自己的现代水墨作品撕成碎片,然后把碎片镶嵌到纸浆里。“默纸”,既是纸,也是画;既不是纸,也不是画。——这既是行为艺术,也是装置艺术。崔自默还把很多“默纸”放在一起,组成“集团画”:集合在一起是一个整体景象,而每一张画又单独成立。“不全之全”——残缺美,“默纸”揭示的,正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实质深奥的思维。思维是多维的,立体的。宇宙时空的奥秘,就是这样。“新国学、新文化、新生活”,“创新、环保、公益”,是崔自默近年活动的一些主题。“不印刷,不书写”(No printing,;no painting)——“默纸”的启示意义就是:反对资源浪费,保护共同的地球资源。

            天性,是艺术发生的动力。我曾经编辑出版过“对影丛书”,其中有崔自默和油画家王沂东合集的《从前》一书。王沂东描绘乡村风物的油画,崔自默描写小时候在农村生活的经历,相得益彰。崔自默在书中,用看似闲淡的笔墨,来抒发他对过去生活的追念。在里面,显然可以追溯崔自默艺术的渊源。他的父亲和母亲,都有艺术气质,这一点深深遗传并扎在了崔自默的血液、心底。尤其是大学时期,在陕西咸阳,崔自默浸淫了丰厚的秦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那么大气磅礴,蕴含着无限的生机与可能。“陕西是我的第二故乡”,崔自默如是说,不是没有理由的。假如1985年崔自默直接到北京读大学,他当年的如愿正可能是今天的遗憾。

            天真浪漫的天性,刺激着崔自默对艺术的无限兴趣。虽然走过了很多曲折道路,但他依然乐观。他说自己命苦、不顺,所以走了挫折路;他又说自己很幸运,因为走了曲折所以经历了别人不曾看到的风景。有人夸赞他思想如“黑洞”,他则说其实自己就是“挖耗子洞,只是勤快一些,四下周围挖通了”。

            崔自默是天生的艺术家,他对艺术的酷爱与感觉是十分明锐的。他兴致高、格局大,除了国画、书法、篆刻,还作有版画、油画、雕塑、装置、摄影、漫画等作品。面目多、风格多,但崔自默都赋予了属于他自己的性格。“诚虚净”是崔自默对传统国学儒、释和道家精神的总结,言简意赅。他身体力行,并有品牌意识,有水、香和茶等产品。“品牌化、规模化、国际化”,是他的思路。他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国内慈善拍卖捐画捐资之外,他还捐献100万元给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中国文化基金,目的是让更多的外国人方便地读到中国文化,了解民族艺术。

            “崔自默是复杂的;崔自默是简单的”,品牌设计大师陈丹这么说。“见性明心”,要认识“变幻多端”的崔自默作品,也必须沿着心性和人性这样的脉络,才能透视消息。我想,大胸襟、大视野、大气象,注定崔自默的大成就。作为同乡、老朋友,我为他高兴啊。记得老友王焕青给崔自默一本画集作序言时曾说,“崔自默是一个艺术悬案”,今天想来,仍具意味。

            我很清楚,崔自默是沿着自己的艺术兴趣,来表现天趣与道理的。他靠着超人的勤奋,毫不懈怠,不断超越自我,从小我走向大我,故能日新其业。

            崔自默,正在进步!
     

    “崔自默跨国艺术工作室”五大洲艺术家们到贵州石桥考察“默纸”,2012年6月5日
     

        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IOV)授予崔自默“IOV中国形象大使”


        崔自默博士荣获2011第一届艺术水立方杯国际书画大展金奖


    崔自默博士受聘为2012伦敦奥林匹克美术大会艺术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焦点新闻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未知)等(非焦点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15922557075(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QQ:1579130097 邮箱:1579130097 @qq.com

    如未与焦点新闻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热点新闻News
  • 上一篇:红孩:“我和我们”——读《世界名画家:崔自默》新书有感
  • 下一篇:陈丹:被不断认定的大师崔自默
  • 关于我们 投稿联系 投稿说明 免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 Copyright@2016-2021 Eastyul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焦点新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