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好,欢迎来到焦点新闻网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联系投稿
  • 您现在的位置: 焦点新闻网 > 文化 > 列表

    义在担当,用心成就——张本平与中原书画院

    责任编辑:admin  来源:焦点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4-07-08 09:31  浏览次数:


     

    (文/王士祥)张本平是中原书画院的创始人,他曾相继荣膺“优秀人民艺术家”、“中国十大文化名人”、“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艺术骄子”、“河南十大新闻人物”等称号。头上的每一个璀璨的光环都寓寄着他身心内蕴藏的无穷情感和能量,他以书画艺术承载着责任,同时又用仁智心境为书画家吟咏。

           张本平,河南郸城人。据传,这里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炼丹”的地方,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老子本为东周柱下史,后来骑青牛出函谷,留下《道德经》五千言。张本平受老子精神感召,舍弃公职,丢下“铁饭碗”独立创业。郸城有着悠久的书画艺术传统,张本平也是在这样的艺术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但是,当年的郸城书画艺术犹如深宫佳丽,鲜为外人所知。书画艺术爱好者也多是“散兵游勇”,停留在自娱自乐上。此时,作为一名文化干部的张本平,以强烈的责任感促使他要为家乡的书画艺术寻找发展的舞台,做一件一般人不敢想的事。为了让书画艺术爱好者有一个展示的平台,为了让外界了解中原各地的书画艺术,他在众多的怀疑目光和议论声中创办了中原书画院。

           创院伊始,张本平只是郸城县作家协会主席,并非为书画艺术高手,仅仅是一位怀揣作家梦的“文艺青年”。他的这一选择当时在很多人看来是异想天开,并且不切实际的,只是头脑发热而已。而在今天来看,则是令人刮目相看的。当时他放下自己的专长去为自己并不擅长的书画艺术献身,这无疑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但他具有巨大的魄力,选择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魄力是一种敢吃螃蟹、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又是一种甘为人梯的担当精神。

           选择就要负责。从此,张本平和他的中原书画院荣辱与共。他从一开始就确定了书画院把艺术还给人民的宗旨,创办开放型书画院。他的开放主要体现为交流精神,把组织艺术家交流作为己任。在他的影响下,郸城倾心书画艺术的人与日俱增。后来,他认识到,郸城的书画艺术不仅仅属于郸城,要让更多的人给予认可和肯定,必须走出去。于是,张本平带领大家走向了更广阔的艺术世界。张本平的开放型理念还体现在请当代名家零距离交流上,把国内的书画艺术名家请进来指点品评及展览交流。这一做法既是多维度助力使书画家不断提高,更是向外推介中原书画艺术的有效途径。在他及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中原书画院得到了国内同行的高度评价,成了书画艺术家交流的平台,郸城被中国书协评为“中国书法之乡”。这些业绩是张本平当年选择的结果,是他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的硕果。

           随着视野的开阔和中原书画院的不断发展,张本平又有了更大的想法,把书画院迁到河南省会郑州。俗话说搬家三年穷,更何况是一个民办单位整体搬迁。初到郑州,张本平失去了很多在家乡原有的资源优势,又经历了种种的困难。如,资金紧缺,办公场地狭小,专业画家不足,所有的问题都在考验着中原书画院这次有点冒险的跨越。

           富日子富过,穷日子穷过。场地大不如心胸大,这是张本平深信的理念。他作为书画院的领军人物,在忧心的同时更多地表现出了冷静和思考。通过召开院委会,确定了书画院的宗旨。他认为,艺术家与社会是一体的,社会才是艺术的强大动力。书画院的艺术家们不应该只沉浸在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里求得一统,而应该有所担当。当时,河南省确定了文化强省的战略方针,张本平毅然决定,将书画院的发展紧紧依托于省委的文化定位,为河南省的文化开发做贡献。为此,他四处出击,寻找企业合作伙伴,组合企业家、收藏家作为院方发展的经济后盾,争得省市领导的支持,请他们当参谋,赢得朋友、亲戚、学生的关注和院方数百名会员以不同形式进行支持。他们共同支持,助推院方发展,又在宋寨、惠济桥、上街石嘴三个文化村建立了文化扶贫点,不断下乡,走群众路线。由于企业家、收藏家的大力资助,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朋友和学生的奉献,院方会员的全力拥护和支持,很快使中原书画院在资金、场地等方面出现了勃勃生机。这样一来,张本平和他的中原书画院在郑州市文化局、郑州市文联的支持下成了弘扬中原优秀文化的助推者和重要阵地。

           这一次定位再次彰显了张本平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正是由于他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才能在2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闯出一片书画艺术的新天地,为河南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卓越的贡献,同时也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郑州电视台等各大媒体对三次组织的“张本平现象”研讨会给予报道,受到了国家相关领导人、河南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的关注,郑州市政府、市政协的支持,专家、学者也对其学术成果给与了赞誉和肯定。著名文艺评论家赵日成还为张本平撰写了30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艺海长虹》。“张本平现象”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不等不靠不要的拼搏精神、实干精神,是一种勇于担当、舍我其谁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也是一种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服务精神。在当前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过程中,作为不可忽视的文化软实力,中原书画院自然又成了中原崛起的有力推手。
    有的人一旦取得了成就也就忘记了继续拼搏,开始到处炫耀已有的成绩。这种做法犹如那些收获粮食的农人,到处去炫耀那点收成,结果忘记了新一轮的耕种,导致地也荒了,原来那点粮食也发霉了。当下有一种清空理论,就是放下原来的成绩,成绩毕竟是对过去工作的总结。只有放下原来的成绩,才能不被浮云遮望眼,做出更新更大的业绩来。

           面对已有的成绩,张本平的心中又在酝酿一幅宏伟的蓝图。他确定了“打造海峡两岸书画交流的品牌、当代中国山水画交流的品牌,办好《中原书画报》、《当代国画名家》的品牌以其带动书画家采风、观光、写生的品牌,提升中原书画院在河南乃至全国的影响力、亲和力和凝聚力。”他确定以“交流为依托、文化为灵魂、创意为核心、品牌为先导、研究为支撑,扩大海峡两岸书画交流,以举办当代中国山水画大展为目标,努力推进中原书画院的快速发展,打造中原大地书画交流的亮点,促进中原书画院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目标,又制定了实施的具体举措。正是这一构想体现了中原书画院发展的战略眼光,对于中原文化的传播指导,对于河南文化形象的树立做出了贡献。

           所有的道理都是用来做的,所有的蓝图也只有切实的践行才能实现。张本平是个具有雄才大略又能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围绕自己的构想,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有条不紊地作了这样几件大事:

           一、壮行中原,走群众路线。河南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既有“峻极于天”的壮美嵩山,又有“翠削芙蓉列画屏”的秀美龙门,还有“峭壁摩云展巨屏”的雄伟太行。这些,无疑都是能给书画艺术家们带来灵感的理想之地。张本平认为,艺术不能闭门造车,尽管书斋的艺术充满了书卷气,但却缺乏生活气息。于是他组织艺术家们走进自然的怀抱,接地气,增底气,抒豪气,感受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这也是大型文化活动“壮行中原”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原四季分明,山水在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魅力,春天杂花生树,夏天野果满山,秋天霜红似火,冬天雪压枝弯。对于那些“一生好入名山游”的书画艺术家而言,只有在“总山川以穷览,极宇宙而遐眺”中去感受自然生命的脉动,才能达到精神的升华,达到澹澹乎无为,悠悠尔难名的审美境界。通过组织壮行中原十多人采风团,先后到漯河、登封、西华、济源、上街等地为期半年的巡展交流活动,众多书画家不仅观化以娱情陶冶了情操,而且丰富了创作题材,更提升了审美情趣,同时通过巡展、讲座等也为广大群众送去了精神食粮。他们这种“善举、义举、创举”的大爱精神感动了中原大地,感动了中原人民。

           二、启动“中原风”书画交流观光采风活动。“中原风”书画交流观光采风活动走向了全国,他们先后关东行、京津行、江浙行、岭南行、西部行,这无疑又是一个大决策、大手笔,也是在为中原书画艺术创造更大的舞台,起到了聚人气的作用。这个活动得到河南电视台、河南旅游局、河南旅行社的鼎力支持。已经连续举办七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在太行山、三亚、深圳、上海挂牌成立中原书画院写生基地,吸收国内外千余名书画名家参加活动,使中原书画艺术走向了全国,得到了海内外同行的认可。此外,还策划举办四、五、六、七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他从第四届接棒举办,一浪高过一浪。并且策划编辑出版了20余部书画作品集,有力地传播了中国书画艺术和中原文化。如果说中原书画院是河南一张文化名片的话,那么张本平就是那张名片的设计师。

    三、开展海峡两岸书画大展。张本平不仅有高远的艺术追求,同时还有着浓郁的政治情怀。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执着心声。张本平充分认识到我国传统书画艺术的魅力,书画艺术的交流将会为祖国统一做出贡献。于是,他决定举办“海峡两岸书画大展”系列活动,架起两岸书画交流的平台。书画艺术的交流也是海峡两岸的一座“连心桥”。自从这个决策实践以来,“海峡两岸书画大展”已相继举办一至七届,受到各界高度重视和广泛赞誉。

           首届大展于1994年元旦开幕,得到台湾美术家协会主席易苏民博士的支持,陈立夫先生致电祝贺,艺术家们在作品中表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与和谐的统一愿望。第五届在郑州举办,被列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重要文化品牌活动之一,彰显了中原文化的根性特征和向心力,既具有文化意义,亦具有政治意义,受到国家相关领导人与河南省委省政府相关领导的高度肯定。第六届在广州隆重开幕,成为广东省当年的文化盛事,省四大班子相关领导出席活动,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台等十数家媒体进行了系列专题报道。第七届在河南博物院举办,由郑州市政协、郑州市委统战部与中原书画院联合举办。四个展厅,展期一个月,600多件作品精彩纷呈,为郑州文化强市增光添彩。

           通过这些活动的连续性举办,张本平和他的中原书画院团结了国内外数以万计的书画艺术家,让很多书画艺术爱好者结束了单兵作战的局面。张本平的做法体现了积小流以成大海的道理。在这些人中,中国书协、中国美协会员参加者就达一千多人。这与他建院伊始的十几个人相比,简直就是从小打小闹的游击队变成了可以打阵地战的集团军。这一组织形式充分发挥了团体的优势,遍及全国的中原书画院的书画家既可以以书画院为平台进行艺术交流,相互提高,又不妨碍坚持自己的艺术个性,展示自己的精品力作。

           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指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自古以来就有文人相轻的说法,好像不挑出对方的毛病就显不出自己的水平一样,所以轻视贬抑往往成了文人之间的常用方式。张本平长了一双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慧眼,遥闻声而相思,在他的眼中永远看到的是别人的优点。这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胸怀。因为当发现周围人们全是优点的时候,你也便沉浸在了互为理解的幸福之中。张本平不仅以自己的书画院为平台结识了书画圈内外的人士,更是充分利用《中原书画报》来推介他们。翻阅六百多期的《中原书画报》,你就惊叹不已。在他的笔下既有对国内书画大家、名家的评论,如范曾、刘文西、杨之光、卢禹舜、于志学、马国强等,也有对成就斐然的而声名隐抑的中青年书画家,如张宽武、狄少英、刘德功、沈克明、吴建潮、时全兴、周智慧、邵梦龙等是张本平院长发现他们,推介他们把他们展示在书画界的前台来。他笔下涉及到的书画艺术家,不仅遍及全国各地,而且涉及到泰国、日本、新加坡等。他的120万字《解读当代书画名家•张本平书画评论集》大型论文集获中国文联及河南郑州学术成果一等奖、五个一•工程奖。

            张本平的书画评论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他是用心在研究书画家,走进了他们的艺术世界。数日前,在张本平创作室幸遇中国水墨书画院院长袁凤文。袁凤文是国内画芦雁屈指可数的大家,张本平首先评介了袁凤文的代表作之一《万里鹏程》,从用笔到意境,从布局到线条,甚至到对光和色的把握,无不一一观照,逻辑谨严,措辞生动,显示出极高的艺术评论素养。评介结束,张本平取出两篇文章,都是对袁凤文芦雁题材书画作品的评论,要我过目润色。当我拜阅二文时,不禁为他的构思和措辞所吸引。同一个人,同样的题材两篇文章,竟然不存在任何语义重复。这是很难做到的呀!要知道,即便是评论大家也会存在评论语言模式化,“理尽词穷”的现象!另外,从他的遣词造句可以发现,他完全走进了袁凤文的画中,画中的芦苇一枝一叶在他的文章中都富有生命,画中的大雁更是他的文章中洋溢着灵性和美感。

           妙笔妙文相得益彰。读完文章,再看袁凤文的画作,每一笔似乎都充满了天机神韵。袁凤文说:“我在最初看到他给我写的评论文章时,我惊呆了,他写我是怎样观察大雁,追逐大雁的,我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话不多,却揭示出了张本平的用心之处。心中无大雁,笔下必是缺乏生命的色彩构成,袁凤文之所以能让大雁在自己笔下栩栩如生,是因为大雁就在他的心中。而对于张本平来说,如果他的心灵没有走进袁凤文的大雁艺术世界,那么他的文章无疑也只是一些词藻的堆砌而已。

           张本平就是这样成为众多书画艺术家的知音和伯乐。正是如此,使他更真切更深刻地领悟了艺术的真谛。很多书画名家以得到张本平的评论为荣。特别是对于那些取得一定成就但尚未被圈内普遍认同的中青年艺术家,张本平的一篇评论往往能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这让人想起了韩愈的《马说》,其中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张本平无疑就是中原乃至全国书画界许多艺术家的伯乐。笔耕不辍使他成了中国书画界手笔不凡,声名四播的书画评论家,即便是作为业内权威刊物《中国书画报》、中国美协《美术》杂志,也经常能见到他的大手笔,他的努力得到了当今书画界专家的普遍肯定。于是,张本平被业内人士誉为“为书画家树碑立传的人”、“中国当代书画艺术的鉴宝人”、“传播书画艺术的使者”、 “画苑知音”等。

           古人云“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张本平有他不同寻常的人格魅力,几乎是书画界许许多多艺术家的知心人,他的书画评论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不仅如此,他还是很多人的“及时雨”。在他所认识的书画家中,有一位叫陈湃的郑州大学教师。在首都师范大学舒春光教授的画展上,陈湃与张本平在聊天的过程中无意说出想出版一本诗集的愿望。当时,陈湃上有老下有小,妻子还卧病在床,手头拮据,出版诗集有心无力搁浅七年没出成。出乎意料的是,张本平马上说:“我替你出诗集。爽快一句话掷地却有声。”陈湃本以为是客套话,但张本平一诺千金,马上联系出版社洽谈出版事宜,并亲自请河南省文联主席、河南省美协主席马国强先生为其题写书名,自己亲自为他撰写序言。张本平完成了陈湃的愿望,被陈湃视为生命中的贵人。陈湃以《张本平现象赞》一诗盛誉了张本平的书画艺术贡献和文人相助的真情。

           总之,张本平以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经营着自己的艺术天地。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意志,他所有的努力彰显出了不等不靠不要的实干精神,他以大情怀、大气度、大手笔的创造性劳动赢得了业内人士的充分肯定。张本平的每一步都是用心做出来的。张本平的梦想与众不同:让更多人实现梦想就是他的梦想。他的这个梦想让他的中原书画院没有了围墙。把围墙推倒,墙也就变成了桥,这座艺术桥通往书画艺术世界的深处。张本平以超前的胆略干了许多人想干但又不敢干的大事,于是他被业内人士奉为“神州墨海架桥人”,这是一个极恰切的称谓。换言之,张本平就是一座促进中原书画艺术传播的桥,就是一座推动国内外书画艺术交流的桥,就是一座海峡两岸艺术交往的连心桥。就是一座促进社会精神文明进步,实现艺术审美效应最大化的立交桥。

           (王士祥: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专家之一)
     
     





     

    焦点新闻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未知)等(非焦点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15922557075(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QQ:1579130097 邮箱:1579130097 @qq.com

    如未与焦点新闻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热点新闻News
  • 上一篇:闫振强:高山流水遇知音
  • 下一篇:著名画家王本杰
  • 关于我们 投稿联系 投稿说明 免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 Copyright@2016-2021 Eastyul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焦点新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