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一鸿
洪涛,1996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高研班,1992年作品获全国铁路美展一等奖。94年作品获全国美术,书法展览优秀奖,2000年入展中国美协书协举办的国土情大展。2002年作品入展中国美协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六十周年全国美展。2003年作品在首届中国画小精品创作大奖赛活动中获银奖。2012年作品入展中国美协,书协,中国文联举办的第三届职工文化艺术届。曾在中国美术馆,郑州国际展览中心,西安国际展览中心,南京,济南,烟台,连云港,胶州,银川等地举办展览。出版有中国书店发行的,【洪涛水墨画集】北京出版社【画届名家】入编中国书画名家网。中国文物基金会特邀作品参见全国巡回展览,入编中国当代书画家优秀作品集。现为宝鸡市职工美协主席,西安铁道美协副主席,特邀广西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一)
在美学意义上,“空灵”就是空寂与灵动,是画家以其智慧和心灵所独辟的得以往来畅游的精神唯美空间,其壮阔、幽深的空间里流溢着唯美的宇宙人文观,是画家心灵与自然的交流与碰撞,这“空灵”的精神空间是至善至美的。徐迟在《哥德巴赫猜-祁连山下》中写道:“唐宋以后的画家,另辟蹊径,走入山水画的崇高而空灵的境界,给人一种飘然出世,身在世外的超然的态度”。在道家哲学境界里“空灵”即为空静又具灵活的气息,“空”即为“静”,“灵”即为“动”,因此“空灵”亦为幻化无穷、不可捉摸的“静”与“动”的和谐统一。中国山水画也将其作为了对其评判的首要。
在洪涛先生的这幅山水作品中,几处浓墨润泽与青蓝郁林掩映着晴翠的梯田,几间房舍幽深而怡然,似有淡淡的茶香和着杳杳的琴声飘逸而来。这安详的恬居于静寂中跃动着令人心仪的情趣,不禁让人觉得似曾相识,仿佛就是理想中的天国一隅。黄宾虹曾言:“江山如画,正是江山不如画,必待人工剪裁之”。画家笔下的景物虽源于生活,但终究要高于生活,是融于画家的心智与情感之后的艺术再现。不远处一渔人撑船慢溯,如果说郁林掩映中的恬居是寂静的,那这撑船慢溯就增加了画作的灵动之感,并与寂静的恬居呼应成趣。几只江鸭畅游在江面上,更是平添了几分盎然的生活情趣。
远处的山峦则采用了淡墨与灰墨相间相宜的大写意手笔加以铺染,将山峦叠伏云涌之势淋漓尽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淡墨里似溢苍茫的流霭飞云,灰墨里似彰坚韧的山脊耸峰,那无言的恢宏之势就在这山峦流霭的茫茫涌溢中向更深邃的画外空间无限延伸去。而画作中大面积的留白则愈使画作徒增了几分豁达的禅意。这空白里有无穷的景、无穷的意,层层辉映,形成一种透明的含蓄,这如诗如画的意境中的家园竟是如此的朴素与唯美。我们折服并心仪大自然于幻化无穷中却始终静静呈现的和谐之美,并把我们的心灵涤洗得透明澄澈,不禁感叹“此中真意愈辩忘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定法而不议、万物有常理而不说”。鸿蒙初辟,天地一片混沌,不御铅华,不饰雕凿,山岳坚韧挺拔却生机朗润,泉水淙淙荡涤却周流无滞,天大地大,人居其一焉,人无私欲,繁衍生息,这种混沌之态不愧于宇宙中最安怡的大美。返璞归真就是趋近宇宙本初的不朽信条使然,其自然、淳朴的真态于谦和中尽现含蓄、于亦真亦幻中尽现朦胧,是令无数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却难以名状的大美之境,这就是“混沌”,它也是以老子为代表的中国道家禅悟的理想本源。
这幅山水画作所呈现的动与静、虚与实完美融合的空灵意境,是与国画家洪涛先生淡泊心志、深邃哲思、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精准的笔墨是分不开的。
国画家洪涛先生为人谦和,淡泊名利,对于已经取得的成绩他总是一笑了之,他在数十载如一日的艺术耕耘与探索的道路上不断砥砺自己的品学。洪涛先生兴趣广泛,美学、文学、音乐、书法、戏曲等,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都在他的志趣涉猎之内,而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一直是他的珍爱。他的画室里除了画作就是书,占了近两面墙的书架上摆满了书籍,长长的画案上除了笔墨纸砚还是书,俯拾皆是,随阅心怡。
每每被问起缘何痴情山水之时,他总是平静地说:“大山的灵魂早已深入我的骨髓”。洪涛先生对山水的挚爱与痴情自幼承蒙家庭的熏陶,青山为伴,嬉水而居,他与山水的笃定情缘早已在其幼年时的耳濡目染中冥冥注定,后又拜贾又福、郭怡宗、姚鸣京、王金岭等大家为师,主攻山水画的创作,兼习花鸟。在艺术研习与探索的道路上,他始终将学习、吸收与借鉴、创新并重,勤学于斯兼闻于道,不仅奠定了他厚重坚实的艺术功底,又使他的山水画作独具清新雅逸、苍劲恢宏的鲜明艺术个性。
在山水画的创作中,洪涛先生始终坚持以意役笔,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悟融汇于笔墨之中,以为画作的精神意境服务为主旨,笔墨在塑造上取舍得当、提炼精准,技法为情所役。因此在洪涛先生的山水画作中,即使是简单的景物与寥寥数笔,也足以呈现写形传神的超越性与审美情趣的超越性。
“内极才情、外周物理”。这是诗人灵心巧手的艺术独运而营造的写神妙境,是伟大诗人无不企及的最高境界。国画家洪涛先生的笔墨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由其淡泊的心志为携引,以深邃旷达的哲思为精神内核,艺术再现的近乎于天籁的唯美意境与中国笔墨的诉求相契合。这唯美的天籁般意境与诗歌创作的写神妙境有着异曲同工之效。洪涛先生简远的笔墨源于他淡泊的心志,他以己心境之空灵而达山水画作的意境之空灵,为我们创造了意象万千的唯美的山水画空灵意境。
(二)
国画从来都不是画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山水国画也不例外,这与国画一贯主张的书法入画是分不开的,可见线条的语言艺术在写意中的重要性。在国画家洪涛先生的《仁者乐山》、《山水清音》、《山水畅想》、《高山流水》等多幅作品中,或长或短、或横或竖、或疾或徐的线条皴擦得刚而不戾、柔而极韧,颇有力担千斤之风骨,将山石、峰峦的苍劲、浑厚表现得淋漓尽致,大有呼之欲出之势。画作《云溪寻梦》更是采用了多种短线条皴法,将临江屹立的山峦饱受涛浪、风雨侵蚀而虽经沧桑斑驳却依然苍劲、伟岸之神尽显,那斑驳的沧桑中仿佛诉说着流逝的时光却又生机盎然,那苍劲与伟岸中仿佛又饱含着山魂的神韵。画家细腻的笔触所描绘的山水早已把我们的心牵引到画外的美妙意境中。无限的春山绿水让我们心旷神怡的同时,不得不感佩洪涛先生山水作品中线条语言的精准性。其实不得不说这也是得益于洪涛先生于画外多年勤习书法。李健在《书法通论》中言:“作画而不通书道,则其画无笔;作书而不通画理,则其书无韵。”即使再忙,他也要每天挤出时间提笔对临原帖,哪怕是写上几个字,他都会屏气凝神,认真得像个小学生,数十载勤习不辍,反复揣摩书法的运笔、力度与结构,感悟中国书法艺术的形、神、韵,并将其运用在绘画创作之中。大气、苍茫、厚重的《张骞贴》是他特别钟爱的,他自己都说不清已经临了多少遍了,但是每一次临帖他都会有新的感悟与心得。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勤奋,使他在山水绘画的创作中能够驾轻就熟地精准地把握、运用线条语言艺术。
在绘画、书法之余,洪涛先生最喜欢的就是看书和品茶。他常说:“读书和品茶可以养性。” 他的藏书除了与艺术有关的以及哲学书籍外,最多的就是中国古典文学、经史子集等书籍。闲暇之余,他会泡上一杯茶,然后就伴着茶香静静地沉浸于书中。至于品茶,洪涛先生对此更是有自己独到见解,他常常自我解嘲地说:“这也是在欣赏艺术。” 一杯茶能品到这个境界远远不是附庸风雅所能及的。茶乃物之精华,经历风霜雨雪的洗礼和岁月的积淀,历尽沧桑却依然醇香沁人心脾,故品茶也需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与历练。都云君子如玉,其实君子亦如茶。茶质朴得不饰浮华,亦真亦拙;茶性温和,陈化得宜,久浸亦入喉回味悠长,陈茶之味亦温亦醇,亦矜亦敛。这不正是君子之品吗?洪涛先生的山水作品中散发着的让人心怀无限美好憧憬的意境也犹如这历久弥醇的陈茶之味。
洪涛先生淡泊名利、心胸豁达的性格气度与文化修养,使他心境平静,如古井澄潭,映照万象。谦逊方能包容,包容方能豁达,豁达方能平静,平静方能明智,明智方能远邃。书法、读书、品茶使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国画艺术的领悟日渐深邃,挚爱之情愈加弥笃,也使他更加亲近自然与山水。多年坚持不懈地深入生活采风、写生,让他由衷地热爱山川的情怀与灵性。作品《大山生灵》、《青山伴春秋》就是他这种心怀的抒发。每每游历山水间,他总是要在山脚下、溪泉边静静地坐一坐,不是累了,而是在静静地用心读山水,倾听山水心灵深处的梵音,《山有语》、《山境水意》就是他读山水、谛听山水梵音的心境写照与感悟。如果没有平静的心境、敏锐的观察以及对大自然内涵的深刻体悟,恐难理解、认同山水的真谛,更不会与山水梵音心生共鸣。西方色彩大师马蒂斯他在自己的对艺术的访谈中就多次提到了自己对静的追求:“一个人必须是平静的,艺术不应当是烦恼或不安的,它应当是均衡的、纯净的、安宁的、平和的。”
中国画的写意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顾恺之的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意存笔先”就是要求画家在动笔作画之前,就已经有了对世界认知的整体看法以及整体的美学观,然后再动笔作画,将“意”落实到一笔一划、一景一物,那就不再是单纯的线条或符号,而是生动的有生命的。“意存笔先”作为中国造型艺术的精神要求是为大境界——整体观照服务的,除了要求画家做到目视心记、以情动物外,还必须有对人、天、地、自然深层关系的理性感悟,而这又恰恰是与画家的学识、气度、修养等心性完善与人格完善是密不可分的。画为心声,每一幅作品都是画家个人修养、学识等世界观、宇宙观的袒露。在洪涛先生的山水作品中,既有峰峦的静穆又有云霭的飘荡,既有流水的潺动又有田园的闲然,既有劳作的安然又有撑船慢溯的适然,既有景物的实写又有景致的虚写,既有高山大川又有恬静的屋舍、闲游的江鸭,既有漫象之美妙又有情象之真切,既有薄纱掩月的淡墨又有沉稳浑厚的重墨,既有气吞万里的恢宏又有以静观动的哲思。这虚与实、静与动、人与自然构成了一幅幅宁静而又和谐的画卷,是画家洪涛先生用心用情为我们描绘的天国一隅,静得怡然,美得安然又生机盎然。这既是画家艺术风格的体现,又是画家现代哲学观的集中反映。永恒的静、本体的静能把我们带入宇宙与心灵融合一体的美妙神秘的空灵世界。洪涛先生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写景,写心,进而升华到天人合一的和谐美好的宁静境界,使观者的身心为之愉悦。黑格尔说:“作者的生活经历、世界观及其艺术意志是制约艺术作品风格特点的最根本、最内在的要素。”
《象传》中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洪涛先生在绘画艺术上勤耕不辍,不断进取,这其中的艰辛与甘苦自不必赘言。为了画作构成和整体意境的需要而对绘画形式语言进行多次的锤炼与取舍是司空见惯的。甚至有的时候一幅作品完成了,但如果他自感不满意的话就从不示人,当然也不会草草弃之,而是认真地找到不满意的地方,结合整幅作品进行反反复复的揣度,并重新画,甚至于搁置一段时间后再画。这也许就是画家痴迷于艺术而又难能可贵的进取精神吧。如果把画家不断进取、砥砺艺术看作是哲学意义上的“动”,那么画家的修身养性、涵静包容就是哲学意义上的“静”,“静”锤炼的是画家气度与心性,平静豁达的心境才是睿智的,才能更好地知道自己一直砥砺前行的目标与理想。因此,这“静”与“动”是完全符合现代哲学观的,“静”是“动”的基础与归宿,“动”是“静”的阶段性外化。欣赏洪涛先生涵静包容的气度与修养,更欣赏他的艺术作品带给我们的自然、美好的和谐境界。